2023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340字。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