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60字。  201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之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六个部分:一部分是岩石圈组成与结构;二部分是三大类岩石形成、特点和代表性岩石;三部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其意义;四部分是板块构造学说;五部分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六部分是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要注意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三要注意各种内、外力作用结果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

欢迎关注育星网公众号“ht88yxw”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