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40字。
2017届高考第一轮《经济》核心考点
宏观把握教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第1课:货币
第2课: 价格
第3课: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5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分配):
第7课:个人收入分配(个人角度)
第8课: 财政与税收(国家角度)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换):
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1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第1课:货币:
1、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 币值与汇率变动规律
本国币值和本国汇率成正比,,本国币值与汇率与外国币值与汇率成反比。
3、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利: ①有利于进口;②有利于对外投资;③提高该企业和居民的国际购买力;
④有利于偿还外债;⑤出国留学和旅游增加
弊:
①不利于出口;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吸引外资;
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第2课、价格
1、什么影响价格?
①影响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②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价格影响什么(生活和生产):
对生活的影响:
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需求弹性理论: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③需求相关理论:
A替代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则减少。(反向关系)
B互补品: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两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正向关系)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3课: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信心)。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受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消费心理等的影响。(措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A、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B、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欢迎关注育星网公众号“ht88yxw”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