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70字。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回顾20世纪初到1949年的中国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趋突显。
从1918年开始,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者陆续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早期革命者李大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解释“什么是新文学”。他认为,新文学应与“社会写实”相联系,从而使新文学获得现实主义的格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是新文学走向革命文学的火种。早期的文学研究会是最初宣传革命思想的文学社团之一,作为文研会的学者代表、共产党员郑振铎曾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强调文学作品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为后来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奠定基础。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学队伍的红色基因愈发清晰和浓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创作进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唤起民众觉醒的阶段。共产党员出身的学者强调进步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宣传阵地上的力量凝聚
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坚持“战斗的文学”,并一直坚持把写作的重心放在对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对人的戕害的批判方面。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迫使中国陷入与日本的长期战争对抗中,战时的特殊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战争提供给艺术家们新的审视视角,即如何看待千疮百孔的家园、如何面对流离失所的民众、在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之间如何选择平衡点等。总之,作家们大多自觉地去宣扬民众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救亡成为这个时期文艺创作的核心。
毛泽东文艺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的实践结合基础上的伟大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客观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1936年至1942年,文艺家要有“到群众中去”“革命的浪漫主义”等文艺主张。以此为开端,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当时国统区的一些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立场转变到人民的立场上来,从根本上指明了党领导的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紧密结合,为中国文学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
鲁迅先生曾在《题未定草•七》中指出“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说明了伟大的作家与现实生活之间不可能是完全隔绝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陷于民族与国家未来之路的隐忧与探索中的革命志士的精神力量。因此,革命文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戴荣、梁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革命文学(1918﹣1949)述评》]
材料二:
红色经典作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作品。这里的“红色”是中国革命的“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红”;此处的“经典”是指一个特殊时期的精品,具有独特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学生精神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钊是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的第一个人,他赋予新文学“现实性”和“战斗性”的特点。
B.郑振铎认为当时需要血的文学、泪的文学,提倡文学作品的功用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C.中国革命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发展道路下的结果,革命文学之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D.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符合历史规律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利于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体部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使文章更有条理性,脉络清晰。
B.两则材料都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都是为了论证时代对创作者提出的要求。
C.两则材料均提及革命文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材料二更侧重它的当代价值。
D.材料二由“红色经典”的内涵引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红色经典的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百合花》讲述了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B.《哦,香雪》描写了一个小山村的少女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
C《记念刘和珍君》歌颂了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D.《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伟大领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改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有学生认为革命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太过遥远,不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请你结合材料二列出反驳这一观点的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解解怯,泄泄闷,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