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使诗歌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是社会现实。
  C.生活在社会极度动荡不安时代下的建安文学家们,在各自的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烙印。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第 2 页(共 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建安文学家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B.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的王粲《七哀诗》,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诸侯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建安文学作品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支枪,哪怕是一支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 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