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9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1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即使是“五四”时期的开路先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持有的一种近乎“暧昧”的情绪:胡适是在“以文为诗”的“宋诗运动”中袭取传统的;俞平伯在《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现在对于古诗,觉得不能满意的地方自然很多,但艺术的巧妙,我们也非常惊服的。”百年新诗总是要竭尽全力地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走上自己的道路,但事实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又回到了传统的层面之上,从新月派、象征派到现代派,新诗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诗歌的技巧,但与此同时,新诗无疑也再现了古典时代诗歌的格调与韵致;而中国诗歌会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50年代中后期两次大规模地采集民歌也确实再现了遥远的“采诗”景象,这些能够说明的问题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离开传统而谈新诗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百年新诗在文体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当然,那种要从形式与韵律的角度重新为新诗套上“枷锁”的做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新诗的文体建设要从传统诗学中寻找依据,但绝不是将过去的一切照搬过来。从文体形式的角度上说,今天的新诗已经形成了形式灵活、文体自由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吸收的角度上说,关键是应当从类似形式较为灵活多变的屈原骚体诗、宋词中找寻与传统的融合点。
  (摘编自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
  材料二:
  “传统”是古已有之的,也可以是正在创造的。它一方面可以是作为中国新诗存在前提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国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中国新诗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国诗歌“现代化”征途上出现的种种变异与转换。徐志摩在《青年杂咏》中的三段,每一段开头都运用了复沓的章法:“青年!你为什么沉湎于悲哀?你为什么耽乐于悲哀?……”“青年!你为什么迟回于梦境?你为什么迷恋于梦境?……”“青年!你为什么醉心于革命?你为什么牺牲于革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新诗是在打破旧诗形式中站立起来的,但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诗学的影响。
  B.徐志摩在《青年杂咏》等诗中运用了《诗经》中最常见的复沓的章法,并有所创新。
  C.诗歌最容易展现人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理想,具有稳固的本民族的特征。
  D.中国新诗受西方诗歌影响,含有西方词汇,但这些词汇难以真正与新诗语言相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形式灵活、文体自由,所以屈原骚体诗、宋词等更适合作为其借鉴对象。
  B.“传统”可以是古已有之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也可以是新诗形成的新传统。
  C.梁实秋的话语表明了“新诗与西方诗歌在对话中有同意也有异议”的观点。
  D.中国新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养分,但又能突破传统,建立起新的艺术形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理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处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体建设不是要制订一套模式,而是要寻找一些使诗的写作不能过于信马由缰的方法和规律。
  B.没有真正地继承传统,就没有真正地走近现代,也就没有巨人的产生,更没有诗的再度辉煌。
  C.田间、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
  D.中国古典诗歌为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美,同时其严谨的格律又如枷锁一般束缚着新诗。
  4.“五四”时期的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新诗应如何处理好自身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番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