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70字。

  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文三个领域都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今日的中国人多少能背上几首他的诗词,讲上几段他的逸闻趣事,东坡这个名字和李白、杜甫一起,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与记忆。
  苏轼一生,基本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人会在承平岁月可能遇到的种种悲欢离合。春风得意时如少年中举、制科高中、玉堂草诏,落拓愁闷处如黄州江涛、朝中党争、万里南迁、海角天涯,更有日常生活间的人情冷暖如兄弟亲睦、爱妻早逝、重逢故友、和解旧敌。除了因战乱而纷离流落,每一个后来者都能够从苏轼的一生寻觅到自我的相似,并通过他的选择寻觅自己生命的下一步方向,特别是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实际上,宋仁宗四十二年的太平盛世为成长于斯的苏轼提供了极高的文化艺术起点,而神宗、哲宗两朝持续的和平安定又是苏轼得以充分挥洒天才与积学的保障,加上世人罕逢的亲自跻身权力中枢的经历,才使得苏轼的种种人生思考显得如此真切与深刻,才使得苏轼对于人情美好的期待、追求以及亲身实践如此地令人感动。苏轼的这些生命痕迹就被记录在他的高妙文字之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苏轼人生及其思考的窗口,在苏轼留下的三千弱水间获得一瓢之饮。
  (摘编自朱刚《《东坡集>导读》)
  材料二:
  历代对东坡词的评价的确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几点已基本成为共识:一是扩大词的题材。苏词突破词体久已形成的狭小格局,将写景、记游、说理、咏史、言志、抒怀、悼亡、送别、乡恋、友情、田园、国事、咏物、谐谑等等内容纳入词中。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反映出苏词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充实。在这些丰富而充实的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李白、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与记忆,是因为他们的生命痕迹都被高妙的文字记录下来。
  B.了解苏轼的生平、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带给我们能量,让我们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能从他的诗文中找到突围的方向。
  C.苏轼从多方面革新了词体,不仅丰富、充实了词的内容和主题,还完成了自我情志的抒发及情感内涵的“个性化”转变。
  D.苏词在词史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一是由于苏轼词体创作的总体成就,二是由于苏轼有意追求诗词合流,引起了词坛震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一生既有春风得意之时,又有失意愁闷处,更有现实生活的人情冷暖,这是其词的内容具有丰富性的重要原因。
  B.清人刘熙载、陈廷焯及金代元好问都对苏轼词作的丰富性进行过赞扬,刘熙载评价苏词“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C.苏词突破了词的音律,大部分都不满足合乐而歌的需求,这可能与其主文不主声的观念有关,并非因为苏轼不懂音律。
  D.婉约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被看作词坛主流,后来苏轼创立了与之相对立的豪放词风,使词坛创新达到了新的阶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隐括”技法的一项是(3分)
  A. 尚记后庭商女唱,兴衰荣辱叹流光。
  B. 貂裘持节怀胸胆,锦帽倾城遣冯唐。
  C. 百侣情携飞绮梦,万山枫染舞沉浮。
  D. 雪残桥断非真断,架卧西湖成景观。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简要分析苏轼词作的特点。(4分)
  5.请根据材料谈谈苏轼的事迹对我们做人做事有什么启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俘(节选)    韩少功
  一九三四年,我在红军里当连长。
  这一年,我们独立师在沙寨一仗,吃掉了老蒋从湖北调来的一个旅。旅长赵汉生来不及自杀,束手就擒,被五花大绑送来师部。以后一段时间,赵汉生就由我们特务连收押看管。
  他这个人很怪。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一个人在牢房里出操,立正,向右转,正步走,手脚抽筋似地扯得笔直,走到窗前咔地来一个立正,然后又向后一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