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510字。

  重庆高一语文中期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茹志鹃的祖父曾为杭州茧商,一度家道殷实,可她的父亲却是一个抽大烟、开小公馆的败家子。当排行第五的小志鹃出生时,茹家已经没落为城市贫民,住在上海一间租来的里弄房子里,依靠亲戚们的接济度日。志鹃两岁时,母亲去世,自私的父亲撒下一家老小,不告而别。年长的三个哥哥分别被富裕的姨母和姑母带走,只有最小的一个哥哥和老么志鹃被“遗弃”给年迈的祖母。不多久,小哥也被迫出去做了学徒。此后,祖孙二人辗转奔波于上海、杭州两地,依靠家庭手工活勉强维持生计。直到茹志鹃老年时,她还清楚地记得,每逢过年,祖母带着她去姨母家拜年,她“跪在楼梯下磕个头,楼上便滚下几个铜板”的情景。
  志鹃十三岁时,祖母因为一场微不足道的胃病无钱医治而被活活痛死了。就在茹志鹃失去希望的迷惘之际,大哥从解放区寄来了钱和信,叫她和四哥一同前往苏中。这个感觉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过童年”的孤儿第一次在革命的队伍中吃饱了肚子,看到了大家平等友爱的目光,并神奇地产生了“家”的感觉,
  对于幼失怙恃的茹志鹃而言,“家”并不只是一个遮风避雨、吃饱穿暖的地方。在她看来,生活除生存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活着”的意义,应该拥有一种平等、独立的自我人格。从此,革命队伍便成了她理想的“家”,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她心目中“母亲”的化身。日后,她所表现出的对革命队伍——“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母亲”的皈依,无一不是最真挚的内心情感流露。
  “同志”是一个属于20世纪的语词概念。在茹志鹃的意识里,“同志”是光荣、平等、尊敬、信任、神圣、革命归属感的理想象征,成为她记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经历的最佳工具,并且在进入和平年代后她也始终保持着“同志式”的行为方式。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茹志鹃通过自己的文字不间断地抒写着对那个“光彩夺目、青春焕发的时代”的记忆,讲述着对“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系”的留恋。
  1958年初,她的丈夫王啸平被戴上莫须有的“右派”帽子,这让她经历了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当遭遇了种种现实政治的困惑和家庭生活的忧愁后,茹志鹃不由自主地驻足转身,却拾起了一朵清新淳朴、芳香四溢的《百合花》。然而,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看,茹志鹃一往情深地追忆战时的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借昔日酒杯,浇胸中块垒”。
  (摘编自王辰《革命与情感:茹志鹃作品论》)
  材料二:
  《百合花》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原因之一。
  最初,人们多以“单纯体贴、善良无私、热爱生活、害怕和女性打交道,具有奉献精神”这一类词语来形容通讯员,致力去挖掘他“英雄”的一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开始淡化军民情深、骨肉相连的阶级概念,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关注人物自身的人性内涵与光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茹志鹃的童年充满凄风苦雨,这段经历让她内心对希望和光明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B. 对茹志鹃而言,革命不仅是一根救命稻草,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情感归宿。
  C. 《百合花》中有作者对现实的深深忧虑,但对战时那种同志情谊的追忆成分居多。
  D. 《百合花》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在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融情于景等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
  2.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茹志鹃到苏中前后的生活际遇的鲜明差别,交代了她对革命队伍产生“家”的认同的原因。
  B. “同志”这个概念对茹志鹃产生了巨大影响,她把“同志”视为理想象征,进入和平年代还保留着“同志式”的行为方式。
  C. 根据材料二可知,研究者们对《百合花》的主题做了不同的阐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并不矛盾,具有一脉相承性。
  D. 茹志鹃善用细节描写,如野菊花和树枝的细节,刻画了通讯员天真纯朴、童心未泯、善于挖掘生活情趣的大男孩形象。
  3. 茹志鹃在很多作品中都讲述了“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系”。下列茹志鹃的作品中不属于这一类的一项是(   )
  A. 小说《关大妈》突出了老妈妈和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母子互称、相亲相爱的深情厚谊。
  B. 小说《静静的产院》刻画了荷妹等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变化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
  C. 小说《三走严庄》讲述了女英雄收黎子在我党军队的真心关怀和帮助下的成长过程。
  D. 小说《澄河边上》讲述了周队长和白眉老人带领小分队渡河的故事,突出军民鱼水情。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茹志鹃及其作品,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材料二中,袁俊华认为茹志鹃《百合花》中的“我”是一个主要人物。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和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从茹志鹃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百合花》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材料一聚焦于茹志鹃的成长背景及其对革命的情感归属,强调她在革命队伍中找到“家”的认同感。材料二则深入探讨《百合花》的成功之处,分析其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和多义主题,展示了作品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上的丰富性。两者共同揭示了茹志鹃作品中对人性美和革命情感的深刻表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对战时那种同志情谊的追忆成分居多”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然面,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看,茹志鹃一往情深地追忆战时的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借昔日酒杯,浇胸中块垒’”可知,茹志鹃在《百合花》中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呦呦鹿鸣
  吴越
  多吉把我从火车站捞出来的时候,我正站在一道铁栅栏旁找出站口。不知道怎么形容,从来没来过这种小地方,没有检票员也没有安全门。
  从火车站到多吉的工作站驻地又走了三十里地,这是一个更偏僻的地方。
  多吉看出了我的失落,兴奋地说:“来,我给你点好东西!”他拉着我蹚过好几条小溪,穿过云杉、红松和白桦的小树林,爬上一个山包。顺着多吉指的方向,我的眼前突然温热地一亮,满眼都是绵延的群山、森林与沟壑,那一瞬间,我心里仿佛放下了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