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1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①”,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
材料二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诗三百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诗经》可以让人多有收获,“兴观群怨”概括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不只限于《诗经》。
B.司马迁和钟嵘都认为诗三百是出自怨愤之作,前者认为诗可使人不朽,后者认为诗可抚慰生者。
C.孟子认为,高子对《小弁》的认识是固陋浅薄的。事父母有可怨和不可怨之别,不可一概而论。
D.从政教的角度而言,事君可以怨,即臣子可“献否”,臣子向君主进谏,劝善归过以成君主之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酒等风俗,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
B.《诗•大序》虽未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何者更重要,但《论语》中“可以怨”位于最末,可见孔子认为其地位最低。
C.《周南•关雎》和《邶风•静女》都与爱情有关,都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和思而不得的痛苦,都能体现诗“可以怨”之用。
D.郑人闲时议论政事的好坏,子产听取百姓之声,调整施政措施,改非归善,这符合孔子事君“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C.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可以体现诗歌“兴观群怨”中的哪些功能?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飞翔的故事
李 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