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70字。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
一、选择类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迁”和“徙”指升职,例如“再迁为太史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而“左迁”是贬官,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C.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称为“加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
D.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解”为废除的意思,所以“解官”、“解褐”均表示“辞去官职”的含义。
B.隋唐以及宋代主要行政区是州,直至明清时期才改州为府。
C.“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D.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二、三甲中的第一名皆称为“进士”。
3.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B.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般在八月开考,故又称“秋闱”。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通过童试录取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B.古人对年龄的雅称甚是有趣,如“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16岁,“弱冠之年“指男子2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
C.古人取名字很讲究,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一般由父亲或长辈取定,名便于他人称呼自己,字为自称。
D.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只有帝王和高品阶的大臣才能有谥号。一般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与。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童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举人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