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69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熹《答周南仲》四书系年①考订
在朱熹文集中,共有四封写给周南仲(周南,字南仲,平江人,朱熹好友)的书信。清华教授陈来在《朱熹书信编年考证》漏掉了第一书,只将后三书作了系年。他根据《答周南仲》第二书与《答方宾王》第十五书中相似的措辞推定两者写作时间相近,故将三书的系年定为1196年。从中可以看出,因为书信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他对此三封书信的系年并不肯定,但在没有其它更多论据支持的情况下,这个结论也算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答周南仲》第三、四书中的内容非常特别,它与朱熹《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释内容完全一致。目前所见的定本《大学章句》在生成过程中经过了朱熹多次修改,尤其是“诚意章”,朱熹于去世前不久依然在修订此章。根据其弟子沈僴在1198年以后所记的朱熹语录可知,朱熹曾与弟子激烈讨论过“自欺”的注释,这说明至迟到1198年,朱熹对于如何注释此章还有困惑,那么《答周南仲》第三、四书中相同内容的出现就不应早于1198年。有鉴于此,朱熹《答周南仲》第四书的系年问题就有了重新考订的必要。
遗憾的是,我们并未从现存文献中考证出朱熹与周南交往的始末,只能依据书信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依据第一书与第二书为连续之作,我们可从第二书的系年反推第一书。陈来教授据第二书与《答方宾王》第十五书内容相似所作的推论有一定道理。而《答方宾王》十五书系年的确定又依据十四书而来,陈来根据十四书中提及的“庆元党禁”之事,将其定于1196年初,又据十四书与十五书的语意关联,将十五书也定于同年。依据史料记载,1196年六月党禁愈烈,“一时号为君子无不斥逐”,十五书所言的“时论既尔”相较于十四书的“时论咄咄逼人”,更像是一种对于当时境况的总结和接受。十四书作于此年初,那么十五书就可能作于六月“君子无不斥逐”之后,所以与十五书有相似内容的《答周南仲》第二书也应写于1196年夏。又从第一书中提及的“比日雪寒”可知此书作于冬季,而第一书与第二书时间相差不多,则第一书最有可能作于去年冬季,即1195年冬。
第三、四书系年的确定可能不及前两书那么精确。基于两书都是关于《大学》“诚意章”的解释,且与《大学章句》定本注的内容完全一致,但因未见之前刊印的《大学章句》刻本,无法准确知晓朱熹在此过程中对于“诚意章”的注释经过了怎样的修改,又是于何年定稿。现存较早的关于《大学》“诚意章”的注释是朱熹写于1194年的经筵讲义,除了为方便帝王理解,讲义中的措辞略显繁琐外,在注释内容上,其与定本注相比还有两处较大差异。其一是此章的分段与定本注中不一致,其二是对“自欺”的解释与定本注不一致,在讲义中朱熹并没有直接给“自欺”下定义,而是采用了描述性的表达,这表明当时他对“自欺”的解释并不自信,而到了定本注中,“自欺”则被朱熹明确而精炼地定义为“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这两处差异都表明早期版本的《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释与定本注不同,那么我们能否认定从1194年到1196年的两年间,朱熹对于此章的思考已经成熟,从而按照陈来的推定将第三、四书系年定于1196年呢?
这个问题在朱熹弟子沈僴所记的语录中得到了解答。从沈僴于1198年以后所记的多段语录中,密集地出现了朱熹与弟子们关于如何注释“自欺”的讨论,共有五种表述。虽然这五种表述都与定本注不一致,但它们为定本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以《朱子语类》的系年为依据,可以确定朱熹在1196年无法写出《答周南仲》第三、四书那样成熟而完整的注释。按《朱熹年谱长编》所考,1200年闰二月,朱熹修订《大学章句》成,有书致廖德明。《朱子抄释》卷一:“先生捐馆前一月,以书遗廖子晦曰:‘《大学》又修得一番,简易平实,次第可以绝笔’。”这表明朱熹在离世前一月终于完成了对于“诚意章”的修订。所以《答周南仲》第三、四书极有可能写于1200年朱熹逝世前不久。既然他有书信告知廖德明自己完成了《大学章句》的最终版,也不排除他写信给别人分享自己思索了几十年的“诚意章”的注释。
总而言之,朱熹《答周南仲》四书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两书为一部分,内容上有递进的关系,其中第一书写于1195年冬,第二书撰于1196年夏;后两书为另一部分,分别对应《大学》“诚意章”的注释,依据沈僴所记语录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后两书的写作时间当不早于1198年,并极有可能是1200年朱熹离世前不久所作。
(摘编自谟竹《〈答周南仲〉四书系年考》)
【注】①系年:作品撰写的时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认同陈来对四书系年的推论,是因为他漏掉了第一书,只对后三书进行了考证。
B. 作者认为,如果能找到更多朱熹与周南交往的文献,会有助于得到更加准确的系年。
C. 判断前后书信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可从书信措辞的相似度、语意的连贯性等进行考察。
D. 朱熹既然在离世前给廖德明写信告知著书情况,那么他与周南分享也是合理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古人的书信系年进行考证时,可以把书信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情况,来推测书信写作的时间。
B. 从沈僴对朱熹语录的记载可以推断,朱熹在进行教学时,可能安排了一名弟子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录,这方便了后世的考证。
C. 文中“最有可能”“极有可能”等推测词语的使用,说明作者对于结论不够自信,其主要原因是推断不严密,会导致结论容易被推翻。
D. 依据“除了为方便帝王理解,讲义中的措辞略显繁琐外”,可知朱熹曾做过帝王的老师,“经筵讲义”是提供给帝王学习的教学资料。
3. 下面四个选项都是朱熹的观点,哪一项最贴合划线处“自欺”的定义?( )
A. 人莫不知善之当为,然其心之所发,必有阴在于恶而阳为善者。
B. 心之所发,阳善阴恶,而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
C. 外为善,而中实容有其不善之杂。
D. 有闻善之意而疑己以不明,自欺也。
4. 《大学之道》有言:“致知在格物。”请从文中朱熹注释“自欺”一词的“格物致知”过程中,概括他有哪些学术精神。
5. 本文是如何推导出《答周南仲》四书的系年的?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朱熹写给友人周南仲的四封信件的撰写时间。通过对书信内容、历史背景及文本关联性的分析,文章展现了学术研究中考证系年复杂严谨的过程。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陈来的系年推论,并结合朱熹生前的工作和讨论,指出晚期书信的撰写时间。文章充分体现了如何在有限文献中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撑的学术精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他漏掉了第一书”错误。作者不认同陈来对四书系年的推论,并不是仅仅因为漏掉了第一书,而是因为他认为后三书的系年考证有问题,尤其是第三、第四书的年份应晚于陈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梁
戴智生
臧湾是个多姓的古村,南北通衢,曾有商铺九百九。“十里金街”还在。石板路深凹的独轮车辙,街两旁典雅的“百岁坊”和五座巍峨的祠堂,依稀可见当年辉煌。老店面所剩无几了,原址上盖起了一栋栋水泥楼。
秦礼忠住的仍是老房子,他爷爷传下来的,布满霉斑的招牌“香茶油坊”还悬在屋檐下,遇风摇摇欲坠。
儿子问他:“街上老房子快拆完了,我们什么时候盖新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