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83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高2026届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禺,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为我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系统到战国才基本形成,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
  B.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冷暖变化等气候情况,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C. 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养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D. 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致使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在整年中都必然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出现涨落的现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国文化的精髓。
  B.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主要靠的是官方推行。
  C.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长期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它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
  D.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3. 下列选项,诗词与节气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
  B.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小暑
  C.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D.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霜降
  4. 结合两则材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惊蛰、谷雨、清明、小满这四个节气最早也只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批被确定的节气。
  B. 在阴阳合历历法制度完善推广之前,芒种、夏至、白露很可能既是节气同时也是节日。
  C.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彰显了二十四节气除凶祛恶,以求平安的丰富内涵。
  D. 立冬后气温骤降,应保暖防寒,宜温补饮食、补阴润燥,此举遵循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四处寻找窦文贵。
  曾与老黑三次交手的窦文贵,稳妥妥地把老黑送进大牢三次。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打磨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了,还能折腾个什么劲儿?不就剩条老命,还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这样拼了命?不行,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