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4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 融贯说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 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纯真的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那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 本体真相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 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 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终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 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很小,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 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 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 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两则材料认为了解真相是困难的原因。
  5. 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上述材料中的哪些观点。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真相”的概念及其复杂性。材料一从逻辑学角度区分了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强调了本体真相的基础性和逻辑真相的依赖性。材料二则从哲学和社会现实角度,讨论了揭示真相的难度及其对认识真理的重要性,指出了人性和社会因素对真相揭示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探寻真相的必要性和挑战,呼吁人们勇于面对和揭示真相,以追求真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一提到“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际上,材料一中指出,“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即作者认为尽管探寻真相艰难,但它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而非可望而不可即。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木匠
  侯发山
  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除了平常家用的桌椅板凳,嫁闺女娶媳妇要打新家具,人老了要做寿木,这些都离不开木匠。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工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