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590字。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意正浓,老师让同学们以“秋”为主题进行跨学科学习。你所在的小组积累了以下三则材料,现请你一起修改文字稿。
  材料一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①光满,桂子飘香远。”秋分时节,蝉鸣渐止,银杏新黄,光阴对折,天地平分一场秋色。
  何为秋“分”?一曰:昼夜平分。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各12小时。二曰:秋季平分【甲】按农历来讲,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结束,秋分在中间。
  我国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这标志着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fáng(    )寒气侵入。由于天气干zào(    ),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和水洼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还是收获稻谷、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重要时期。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乙】秋分时很多传统民俗,也都饱含期盼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意思,如祭月、竖蛋、送《秋牛图》等。
  注:①凉蟾(chán):指秋月。
  1.小组成员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确定加点字的注音,你认为以下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óu    妨    躁    hé
  B.hòu    妨    躁    kū
  C.hóu    防    燥    kū
  D.hòu    防    燥    hé
  2.在【甲】【乙】两处补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材料二
  我国古代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古人认为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通过增加食物(特别是肉类食物)的摄入,增加身体脂肪储备,可以弥补夏季的消耗和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贴秋膘”是否还有必要呢?______
  对于因为夏季炎热而出现体重下降的人群来说,“贴秋膘”确实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温天气影响食欲,加上喜食冷饮,使人容易在夏季时脾胃功能减弱,吃得较少,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这类人群在秋季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是有益处的。
  然而对于老年人、儿童、脾虚者来说,“贴秋膘”需慎重。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文章指出,老年人及儿童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过度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不利于消化吸收。脾虚者食用过多肉类,则会阻碍脾胃运化,使脾虚进一步加重。脾虚者进补前不妨适当食用健脾胃的食物,以增强脾胃功能。
  3.将画横线处补写完整,使上下文连贯通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B.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好处?
  C.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D.会有哪些危害呢?
  材料三
  ①【甲】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们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咏颂丰收的喜悦,或赞美秋景的美丽,真是陶醉。
  ②【乙】秋天温柔地唤起了诗人心底深沉的情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风更增游子对家人的惦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生寒,诗人想念家乡的圆月,更想念许久没有音信的亲人。
  ③秋景让诗人赞叹。【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的秋清幽静谧;“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上的秋湛然莹亮;“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边塞的秋宁静旷远……
  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们文思泉涌,咏颂丰收的诗篇络绎不绝。“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颜色鲜亮的果实惹人喜爱。【丁】“喜看稻菽千重浪”,字句间满是稻谷的香气,让读者感受到大地母亲慷慨的馈赠。
  ⑤金风玉露又逢秋,恰是读书好时候。让我们泛舟书海,如醉如痴地品读诗书中的秋天吧。
  4.你检查文段后,发现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B.文思泉涌
  C.络绎不绝
  D.如醉如痴
  5.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6.材料三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同学们为了更好地把关于“秋”的学习材料整理下来,想为三则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请你仿照示例,帮助他们完成。
  材料一:节气之秋,感受古老的习俗
  材料二:养生之秋,学习生活的智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