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80字。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
B. 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C. 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
D. 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
B. 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
C. 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
D.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 )
A.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 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
D.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 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 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属于概念范畴把握不当,没有注意修饰语,原文强调的是程度问题,而B项侧重的是要不要的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