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790字。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赏析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天净沙•春
元•白朴
古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
【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帘栊:窗户上的帘子。③飞红:落花飞舞的花瓣。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诗都借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抒情,甲诗表达秋日思乡之苦,乙诗抒发对春天的喜爱。
B.甲诗通过写马瘦衬托人之瘦,从而体现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背井离乡之愁苦。
C.乙诗采用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微风和煦、暖阳明媚、鸟鸣花飞的春景图。
D.甲诗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衬托内心悲愁,乙诗“小桥流水飞红”则营造安闲和谐的氛围。
2.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抒写了诗人羁旅巴蜀的苦涩与无奈,寓情于景,更感凄凉孤独。
B.乙诗前两句点题,诗人客居邯郸驿馆时正值冬至节令,“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甲、乙两诗在构思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两句写现实中此时此地的现状,后两句想象与家人团聚时喜悦场景。
D.甲诗想象的是未来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乙诗想象的则是此刻亲人正在谈论挂念着自己。
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①鸡栖②半掩扉。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豚栅(tún zhà):猪圈。②鸡栖(qī):鸡舍。③来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A.本诗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B.“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C.“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本诗最后两句正面描写了人们春社表演时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