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830字。

  2024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8日9:00-11:30       时长: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多次在著述中提到“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形态统摄下的乡土文学”。在您看来,中国百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创作还没有把启蒙思想与新的创作形式融入其中,让“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形态统摄下的乡土文学”转换视角。正是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成为百年不衰的主旋律。因此,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所谓乡土文学主要成就在乡土小说领域之中。
  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即恩格斯强调的“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前者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乡土世界再也不是费孝通所说的那个乡土中国了,场景变了,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文明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从被奴役到独立,从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和变革。回顾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史,每个时代的震荡是否也通过文学得以表征?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在每一个社会文化大动荡的时间段中,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从文学史的角度看,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乡土文学是以启蒙为旗帜、以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主旋律创作;30年代左翼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是在启蒙向无产阶级文学转向的过程中成长的;40年代的乡土文学是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和无产阶级文学不断壮大的多重变奏中成长的。1949年后的乡土文学又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乡土文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新乡土文学”何去何从,是关系到乡土文学能否凤凰涅槃的新生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塑?
  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能否创作出乡土文学的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有没有对它进行深邃的哲思,当然还要具备与内容相匹配的审美意识。
  (摘编自张清俐、张杰《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
  材料二: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从城乡分立向城乡融合转型的过程之中。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报告均明确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目标。面对“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重要变革,新时代乡土文学能否表现这一新现实?作家又如何书写这一新现实呢?
  一个世纪以来乡土文学的内涵在变化,“乡土”的外延也在更新。丁帆教授重新厘定了乡土文学研究的边界,由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乡镇,扩展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题材”之所以成为了主旋律,是因为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
  B.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不仅继承传统创作方法,而且引进新方法,并将审美技术融入其中。
  C. 作家只要处理好价值观游移和眩惑的危机,就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乡土社会。
  D. 丁帆在文学创作中扩展了乡土小说的边界,这一行为标志着乡土文学在一个世纪来的概念变化与更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新的创作形式,更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影响和推动了中国乡土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B. 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国乡土小说的表征各有不同,但在建国以前的乡土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都是最主要的思想特征,贯穿整个历史时期。
  C. 方言土语能够体现对象的客观特征,《呼兰河传》中有二爷“良心长到肋条上,黑心痢,铁面人”的人物语言即体现了乡土文学的突出特色。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费孝通先生,前者重在比较中突出世纪之交“乡土中国”之变,后者重在借费孝通先生的转向证明城镇乡土边界的淡化弥合。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围绕“百合花”被子,颂扬了军民一家的革命情怀和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
  B. 《故乡》:通过“我”与故乡人物的互动,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唤醒。
  C. 《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的遭遇,揭示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旧社会的黑暗。
  D. 《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4. 在材料一这篇访谈中,《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提问时有哪些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新时期“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作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书写乡土社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和变迁。材料一通过访谈形式,探讨乡土文学的历史特征、成就及未来变革的挑战,强调城乡变迁语境中作家的使命与危机感。材料二关注乡土文学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语言变革及文学边界的重塑,提示现代作家需灵活把握城乡语言交融现象,体现乡土文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可能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以及“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可知,对应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
  C.“只要处理好价值观游移和眩惑的危机”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可知作家需要在创作中处理多种危机。
  D.“在文学创作中扩展了乡土小说的边界,这一行为标志着乡土文学在一个世纪来的概念变化与更新”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一个世纪以来乡土文学的内涵在变化,‘乡土’的外延也在更新。丁帆教授重新厘定了乡土文学研究的边界,由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乡镇,扩展到小城镇,再到新世纪‘都市里的村庄’”可知丁帆是对乡土文学做的概念界定,属于文学研究,而非文学创作,且“标志”于文无据。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树桃花
  刘诗伟
  我在七岁的冬天看见过祖母心中的桃花。
  那个冬天的温暖是真实的。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柴火边,房子依旧在兜斗湾南端。屋外大雪覆盖。要过年了,在外地做医生的祖父和父亲已回到家里。柴火是一个大树苑,由引火柴点燃,树苑下多处冒出微小的火苗,地上渐渐聚集了火炭,一团鲜活的红光散发着暖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