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20字。
湖北省“腾•云”联盟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2月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文章中假、大、空语言多了的现象,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B. 材料一结尾,作者倡导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必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向他学一点写作,这样有助于增加领导的魅力。
C.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D. 材料三中“很好,很好”,指出一“走”、一“来”这是两件“值得庆祝的事”,欢欣之情已溢于言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是由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决定的。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存在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
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 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仿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使用了倒装句式,增强了感情表达的效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说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B.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C. 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4. 材料二多处使用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政论文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的材料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材料一强调毛泽东文章的生动性和对文风的革新,体现他对群众语言的热爱和对官僚语言的反感。材料二展示了毛泽东在年轻时就具备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材料三则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毛泽东在新闻报道中的简洁有力。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多维度的分析,突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鲜明特点和历史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由原文“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并不是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生马
海勒根那
我家那匹云青马其实十几年前就死掉了,这个祖父明明知道,可就是在祖父知道云青马死掉的那一天,他的脑筋出了毛病。
那是十几年前,祖父要将他的老云青马放生。那可是他最心爱的伙伴,生产队解体前,他一直骑着它为队里放牧。后来我们乡村土地沙化,由牧业转为农耕,作为我家唯一能犁田的牲畜,祖父不得不忍痛让云青马驾犁耕田。不过,那是怎样的情形呢?云青马犁田时,祖父竟然备了另一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