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40字。

  秘密★启用前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已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和谐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个体修为、人际关系和人天和谐这三个方面。
  个体内心和谐是指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知己”,知己是指个体能了解和疏导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和谐的状态以实现身心和谐。 个体的内心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这既是个体自身取得成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也是实现人际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儒家学者在内心和谐方面的论断极具代表性,他们肯定“心为身主”,认为身与心是相互感通的:“和则同,同则善。”同时,儒家认为“心正”则“身修”,个体通过“正心修身”才能实现身心之和,才能实现修身的目的,即“安身立命”和“修身以安人”,而所谓的“安人”就是指和谐从个体身心的范围扩至他人和他物,就是个体先实现身心和谐,继而实现人际和谐、人天和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谐。由此可见,个体内心的和谐是和谐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人本取向是性本善,遵家和儒家的主流倾向都是性善论。传统的道家哲学的性善论,强调一切都因任自然,无须人为造作,也不必通过制定礼仪制度等来教化人及改善人性,“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返璞归真之后,自会得到原始、自然、至善的人性。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是内在道德的性善论,基本上是沿着孟子性善论的脉络而展开的。孟子明确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正是性善论的基础。他强调“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种人性善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发展的道路,也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正是受这些以和谐为底色的观念熏陶,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心中有善,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慷慨分享,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原则。这种明性知善带来的和谐观念,使得中国人能淡然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矛盾与纠纷,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利益冲突。中华民族正是靠着其哲学中蕴含的“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缓解了矛盾和冲突,建立了和谐的社会,做到了“协和万邦”的盛景,从而使得中华文明连续存在了五千多年。
  张岱年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视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本之一,中国很多著名思想家也曾做出了相似的关于人天和谐的论述,认为人类利用自然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的生态是脆弱的,无法承受人类无度的索取和污染,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个体的生存,不仅与他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也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协作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是和谐观,中国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具有动态特性,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以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而存在。和谐观的动态特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儒家“贵和”,另一个方面是“和而不同”。“贵和”不是单纯强调和谐而不要斗争,而是强调斗争的目的是解决矛盾,斗争应该作为手段,服务于和谐的目标,但是和谐必须是终极目标。“和而不同”则强调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与矛盾,甚至包含着相悖的各方因素,这些因素以一种斗而不破,斗后则“和而解”的动态存在着,由斗而和,又产生新的斗,新的斗后面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和,循环往复,盘旋升华,最终实现彻底的和谐。这种螺旋式的和谐,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和倡导的和谐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法之精髓。整体的和谐是物我相通,不仅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和谐的体系,而且把人类纳入这一体系当中,从而达成人本、人际、人天万物和合的“终极和谐”目标。
  (摘编自曹晓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平性体现在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两方面。
  B.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目标的“知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C.对中华民族而言,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文明的存续,根植于“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基础上。
  D. “贵和”是和谐观的动态特性的体现之一,它认为斗争只是手段,追求和谐才是终极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不搞文化霸权、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是由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决定的。
  B.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人本取向,影响着国人的日常行为和处事态度。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C.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作共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本体现。
  D.和谐内部呈现斗和相生的动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一项是(3分)
  A.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C.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D.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
  5.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选择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从和平立国到和平共处、从和平发展再到和平崛起”,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请结合材料对这种论调加以驳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公爵躺在一架高大的、铺着羽绒褥垫的、被单已经揉皱的弹簧床上,穿着子上的一套衣服穿上,于是他,虽然算不得精神奕奕,不过总算干净利索,周身喷香地走进了饭厅。饭厅里,镶木地板昨天已经由三个农民擦亮,上面放着橡木的大食器橱,摆着一张可以拉开的大饭桌,桌腿被雕成狮爪的形状,大模大样地叉开来,样子颇为庄严。这张桌子上铺着浆硬的、绣着巨大家徽的薄桌布,放着装满香气四溢的咖啡的银壶,银糖缸,盛着煮开过的奶油的银壶和装着新鲜的白面包、面包干、饼干的篮子。他的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