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120字。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是不是一个概念?表面看起来,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因为儿童所接受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非成人世界所从事的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但是两个语境中的劳动概念的内在关联也是不言而喻的。
  若是考虑关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其实是一种在一般素养培育意义上的“教育”完成之后受教育者走向真实“劳动”世界的“过渡”或者中介教育形式。这一点,也可以在对教育目的的逻辑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劳动教育其实就是一般素养的“学以致用”,或者德智体美学习之后的“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如此,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边界明确的概念不同,所谓“劳动教育”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所以,劳动教育虽然十分重要,但其合理的逻辑定位却应当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的综合运用,或者从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到真正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等)“生产劳动”实践的中间环节或者“中介环节”。
  无论是苏联时期的教育实践,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都与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早已内嵌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或表述本身——既然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意味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因为若是同一个事物,也就不存在要两者结合的问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指马克思所关注到的机器大工业所代表的“生产劳动”过程之内的结合。换言之,虽然“生产劳动”无比重要,但是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实践上,我们所需要的却是实现它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其实是实现这一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现实形态之一。
  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要有意识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有关劳动教育论述的重点,也正是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在劳动实践中努力促进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学习与智慧水平的提升;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在劳动锻炼中实现体格、体魄等身体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让受教育者在劳动活动中接受劳动之美的陶冶。
  总之,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其实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起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一定要注意强化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性引导。而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错误,需要很多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有历史的继承性,让学生“动动手,流流汗”也十分重要,但要让“劳动”真正具有“教育性”而变成“劳动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绝对不能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动动手,流流汗”本身!
  (摘编自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
  材料二:
  所谓乡土风情,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与呵护之情,还具有乡土别具魅力的资源与民风。乡土风情既是人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又是培育新兴一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利用地方特色将其转化为劳育资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树立具有现代农业生态价值的大课程观,“绿色、创新、智能”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发展理念,在项目式教学中重视科技对乡土文化的智能化支持,培养学生爱劳崇劳精神,引导其回馈于乡土、奉献于乡土。
  同时,深度挖掘现代劳育元素,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课程实践,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促成劳育资源平台的搭建。保持对乡土劳育资源的敬畏感,不可忽视劳育资源的可持续性。通过开发多元乡土劳育资源,实现学生劳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素养认知逻辑的彼此联系及完整统一。
  面对当下人才流入乡村难、留在乡村更难的困境,在乡土资源的选取上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劳育中感受乡土文化的历史韵味,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深入探究乡土风情中创新性劳育资源的开发,以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劳育中激发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平台。着重乡土文化认同感的孕育,实现乡土与劳动生活共生共建的育人生态。培育乡土匠人精神,鼓励创新创业与劳动素养提升同频共振,促使高职院校的各类人才能“入乡创业,留乡发展”,最终通过乡土劳育活化于学生的劳动精神中。
  (摘编自曹雪薇《乡土风情融入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育人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不是同一个概念,儿童所接受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非成人世界所从事的“劳动”。
  B.尽管“生产劳动”非常重要,但在培育现代人的教育实践环节中,我们更为渴求的是实现“生产劳动”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
  C.既然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说明“教育”和“生产劳动”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的结合在根本上是难以实现的。
  D.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因为它致力于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劳动教育”的含义进行界定,指出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和教育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现实形态之一。
  B.材料一中指出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也指出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方法是有意识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C.材料二中指出乡土风情不仅是激发人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还是滋养与培育年轻—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D.材料二中表明要培育乡土匠人精神,鼓励创新创业与劳动素养提升同频共振,最终通过乡土劳育将匠人精神活化于学生的劳动精神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劳动教育中,首先应当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而且是与大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教育,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教劳结合的思想。
  B.劳动教育要成为一个“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存在,不需要太过强调独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C.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术界开始对劳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日益凸显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反思。
  D.对于劳动教育中介地位的再强调、让劳动具有教育性等相关论述,仅仅是对于目前某些还不太自觉的教育常识的提醒。
  4.请根据材料一给“劳动教育”下一个定义,字数不超过40个字。(4分)
  5.如果你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你该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来帮助解决目前“人才流入乡村难,留在乡村更难”的困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夜的月张国平
  那夜有月,是轮新月,只是看不到月亮。月亮像个害羞的少女,躲在了云层的后面。
  刚喂完奶,孩子又哇哇地哭。肯定不是饿了。究竟为什么哭,她搞不明白。她只好又抱起女儿,给她喂奶,可女儿不吃,还是哭,哇哇哇,哇哇哇。
  刚满月的孩子,怎么这么大脾气?像她那个驴脾气的爹。
  男人走了快一年了,一丁点儿消息也没有,该不是……她吓了一跳,不敢朝下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