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71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在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②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③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让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④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⑤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①“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以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意识到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注重“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B.“乐群”的生存智慧是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基点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既要个人奋斗,又要彼此合作。
C.“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现实的困境,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不失望。
D.“乐感”的人性追寻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寻求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乐感文化”思路清晰,按照由内心到外在、由当下而未来的顺序展开。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的关系。
C.“乐感文化”和“忧患意识”都致力于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但二者内涵不同。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佐证各自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略与细致之别。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B.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
C.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贯休《塞上曲》)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忧乐圆融”的表现。
5.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用简明的概念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乐感文化”和“忧患意识”便是其中颇具影响的学说。关于这两种学说,两则材料的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丰子恺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寇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逃出火线,迤逦西行。如今故园已成焦土,飘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
走了五省,才知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水路四通八达,我们无需用脚走路。倘使你“走”到了城里,旁人都得惊讶,家人怕你伤筋,你自己也觉得吃力。唉!我的故乡真是安乐之乡!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回江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