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093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论语》第一章即“学而”, “学而”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小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深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论语》开篇三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 “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首先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因素。如果说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
进一步而言, “人不知而不愠”还有其他含义。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综上,它们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 “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进而得以走向他人;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借以不断地让个体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其次,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第三,学习者进一步明晰学习的目的,也即以学习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非为了取悦于人,故他人知与不知均不影响自我,学者始终能超越外在价值取向,以“学”“习”为乐。
如果我们把这为学之道与生命历程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在于“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所敞开的生命境界。“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其重要的蕴含即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
(摘编自刘铁芳《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
材料二:
“信息茧房”困境,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指“我们只听愉悦我们的东西”。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而这种推荐可能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使得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千人千面”;也会因用户的个人选择而产生“信息偏食”,这些使得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
就青少年价值观学习而言,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表面上看是青少年自主搜索获取信息,实际上其信息是依据青少年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算法筛选的。这种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
(摘编自魏薇、马路平《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变革的缘由省思、现实境像与应然转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开篇三节很有意义,它不仅指出学的重要性、如何学与为何学的学习之道,还与个体成人之理密切相关。
B.从“学而时习之”到“人不知而不愠”,各学习层次相互贯通,不可割裂,要求学习者必须按次序完成。
C.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根据用户自身偏好需求推送信息,所以不同用户接受的信息可能各不相同。
D.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圈层化”的特点,这与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困境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与孔子身心投入,专注于学,在学的世界之中,使生命得以丰盈开阔,感受到生命之乐。
B.孔门的学习是要学做君子,成就自己,也要尽己所能的影响他人,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C.与用户的选择偏好相比,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
D.当代青少年面对数字媒体推送的信息,若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那么可能会造成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的“习”的一项是(3分)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B.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D.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4分)
5.当下,青少年应如何进行价值观学习?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农历的刻度
陈宝全
春雪融化,白色的棉被撤走,土地露出棕褐色身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久,南风开始长途跋涉,到达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时已筋疲力尽,像走累了坐在地埂上歇息。万物听到它喘息的声音,纷纷睁开睡眼。植物们明白,该是翻身起床的时候了。公鸡还在打鸣,准时司晨,但它们不管这些,鸡是管人的,人听鸡的话,它们不听,它们归风管,风来了,即便不大声喊叫,它们也听见了,看见了,顺从地站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