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7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四校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空图《诗品》之“品”指诗的不同风貌。《诗品》虽分二十四品,却并不分辨高下优劣,显示等级差别,各品之间是平等的。《诗品》的“品”字含义,与谢赫、钟嵘等人不尽相同,是指“品格”的意思,即是诗歌的艺术境界。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境界。清代性灵说的袁枚在《续诗品》序中说他很喜欢《诗品》,但是“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其实,《二十四诗品》中也并非完全没有讲到创造诗歌意境的“苦心”,不过,重点是描绘诗境。《诗品》的每一品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诗境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批评方法。
  《诗品》所描绘的二十四种不同的诗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之体现。二十四诗品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每一品诗境都很充分地体现着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与理想人格。例如《冲淡》一品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平素处世静默,弃绝功名利禄,胸中无“机心”,身不缠“机事”,和自然相契,与造化合一。《高古》一品中描写的“畸人”,《自然》一品中描写的“幽人”,《飘逸》一品中描写的“高人”,也都有与冲淡之人类似的精神品格。《实境》云:“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实境”本来是很现实的,但是,《诗品》的“实境”只是具体景物构成的诗境是现实的,而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和理想人格,则是超乎现实之上的,是一种非常人所有的理想境界。《诗品》中所描写的这种老庄的精神和理想人格,贯穿在二十四种不同的诗境之中,就其超然物外、清静寡欲这一主要特征来说,与佛教哲学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诗品》中所描绘的不同风貌的二十四种诗境,从艺术方面来看,也都有其共同之处,这就是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概括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例如《典雅》一品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这一品写得很美:幽静肃穆的修竹林中,“佳士”正坐在茅屋里酌酒赏雨。俄顷雨止,天空放晴,鸟儿欢逐,瀑布飞溅。“佳士”酒酣,眠琴于绿荫之下,如陶渊明之抚无弦琴,不必有琴音而自有琴趣。“佳士”亦如“幽人” “高人”一般,具有冲和淡远的精神境界,不过更突出了其典雅的风姿而已。作者描写的这个“高韵古色”情景,使读者产生了对“佳士”神韵的无穷遐想,他对世俗的一切纷扰早已弃绝,心与道契而顺乎天然,故无忧无虑、潇洒自如。这种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才会使读者感受到“味在咸酸之外”的“醇美”。
  (摘自张少康《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材料二
  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及语义内涵?
  有一种看法是将“意象”看成是“意境”的材料,认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最早,袁行霈认为“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古风大体大致也持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象”,即物象,指单个自然景物;“境”,即众象,指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空图《诗品》的“品”字含义不完全同于谢赫、钟嵘等人的理解,是指诗歌的艺术境界,二十四品也不分辨高低优劣。
  B. 袁枚说“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可见《诗品》没有讲到创造诗歌意境的方法。
  C. 《诗品》每一品诗境的思想内容都能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充分地体现着老庄的精神与理想人格。
  D. 二十四品都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诗境的特点,不仅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批评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象外之象”的艺术特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分学者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结构与材料、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古风所持观点与之大致相同。
  B. 如果从诗歌本文结构立场上看待“意象”与“意境”的区分,就有可能忽略诗歌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无限遐想的美学特征。
  C. 作者认为不能从“情”“景”交融的意义上去理解和使用“意境”概念,而应从审美角度去看。
  D.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它往往能使读者感受到“味在咸酸之外”的超越现实的“醇美”。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作者理解的“意境”内涵的一项是(   )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C.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白居易《卖炭翁》)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赤壁怀古》)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根据两则材料对“意境”的理解,谈谈你从中获得的诗歌创作启示。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诗歌“意境”与“意象”的理论内涵及美学价值。材料一以司空图《诗品》为核心,展示了二十四品诗境的多样性与共性,着重呈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特质,体现老庄哲学的精神内核。材料二则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入手,厘清两者的审美区隔与哲学意味。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辅以诗歌实例,逻辑清晰,引人深思,为理解诗歌艺术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可见《诗品》没有讲到创造诗歌意境的方法”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二十四诗品》中也并非完全没有讲到创造诗歌意境的‘苦心’,不过,重点是描绘诗境”可知,《诗品》也有讲到创造诗歌意境的“苦心”。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节选)
  铁凝
  又是一个月亮先升起的黄昏。日本人来兆州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黄昏里只剩下了一个鸡蛋换葱的,有消息说日本人进村先杀鸡,笨花人就觉着,把鸡让给日本人,就不如自己先吃了。那个鸡蛋换葱的换不来鸡蛋,吆喝一阵,也走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在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儿,显得格外寂寥。
  在寂寥的黄昏中,有人敲向家的门。走动儿来了,带着一个背粪筐的红脸大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