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500字。

  2024-2025 学年上期高一年级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
  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典型人物报道在塑造和传播典型形象过程中,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开始面临新的课题,亟待创新。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选择劳模工匠进行采写时,需要具有典型性。那么,什么样的劳模工匠人物才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通讯的语言美,必须选用表述具体的语言,同时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
  B. 人物通讯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人物形象较为丰满,它比人物消息具
  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C. 新时代劳模工匠的成长路径、价值取向、创新故事不断涵养和丰富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D. “线性叙事”模式、语言表达的“范式”等导致一些劳模工匠报道在人物形象上呈现类型化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就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 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可运用一些具体准确的描述。
  C. 人物报道要能够体现劳模工匠的典型性和榜样性,契合时代主题。
  D. 对于有相似成长经历的劳模工匠,报道其人物故事时更需打破套路。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采访时,记者关注到了农加贵决定是否前往麻风村任教时的矛盾、初入麻风村时的恐惧以及对自己退休后教师“后继无人”的担忧。
  B. 《工人日报》推出摄影专题“有一种美,叫劳动者的手”,选取几位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模工匠,聚焦他们的“有故事”的手。
  C. 记者先后走访高级工程师孙红梅工作的不同场所,与她本人及其同事、领导多次畅谈,在充分了解其创新成果后,对她进行了报道。
  D. 《“追星”17年》采用双线结构来叙事,明线是铁路劳模李世春成长的时间线,暗线是李世春对其所敬仰的技能大师吴毅的“追星”路。
  4. 在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新闻工作站将开展“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活动,作为一名工作站成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 请结合材料一,从人物通讯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王永志始终保持忘我的工作状态。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他突发急性胰腺炎,在院治疗期间仍电话远程指挥;2007年,他已75岁高龄,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组组长,对众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多次论证;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的关键时期,他突发心脏病入院手术,急救刚结束就让工作人员把材料带到病床旁边,为前方提供咨询建议……直接从事导弹火箭研制30年、载人航天工程24年,退休后也没有离开科研战线。
  ——《飞天逐梦赤子心》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人物通讯的创作方法,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塑造新闻人物。材料二则针对劳模工匠人物报道的创新需求,强调富有时代特征和精神深度的表达方式,并提出摆脱“套路化”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均体现了对人物形象深度挖掘的重视,材料一重在理论分析,材料二重在实践建议,对新闻工作者提高人物通讯创作能力和创新报道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比人物消息具有更高 审美价值”错误,材料一分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没有把人物通讯和消息进行比较,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