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30字。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公众号推出“采撷三冬景,消解岁暮寒”冬季文化专栏,请你协助编辑小组完善各板块内容。
1.请用正楷字书写“采撷三冬景,消解岁暮寒”十个字作为专栏标题。
板块一
文字里的冬季时序
数九严“冬”,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冬天的时序印迹隐藏在汉字的笔画结构间。甲骨文中的“冬”字似一根两头打结的绳索,让人联想到四季的终结;小篆的“冰”字,“水”的曲线与“仌”的棱角对照,让人联想到凝水成冰的景象;小篆的“寒”字,线条繁复紧密,让人联想到天寒地冻时节,人们蜷伏在屋子里;楷书的“冬”字,字体______,让人联想到水落石出的冬日,万物凋零,只剩苍劲的枯枝。
2.编辑小组请你确认文段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是否正确。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以特定方式留下的标识”的意思,所以“印记”一词中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终了收束”的意思,所以“终结”的“结”要读jié。
C.因为表达的是“波状不直的线条”的意思,所以“曲线”的“曲”应读qǔ。
D.因为表达的是“弯着身体卧着”的意思,所以“蜷伏”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3.请你根据上下文及楷书“冬”的书体特点,在文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板块二
严寒里的制衣智慧
严寒烈风,没有棉花,没有高科技,古人如何巧制御寒冬衣呢?①没有棉花的时代,心灵手巧的女子反复捶捣粗硬的麻布,缝制出如云朵般密实柔软的冬衣。②万籁俱寂的月夜,急迫而响亮的捣衣之声冲破朔风,越过关隘,为平虏远征的良人送去温暖。③正如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④没有多功能复合材料,智慧的古人就地取材,升级改良了蓑草编织的蓑衣,代之以棕麻,依据雨雪滑落的原理,制成了可穿可卧、防湿御寒的蓑衣,堪称古代版的“冲锋衣”。那寒江之上独钓的老翁就是靠着这件美轮美奂的蓑衣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阻挡了外界风雪对他的侵袭。
4.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使用的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心灵手巧 B.万籁俱寂 C.就地取材 D.美轮美奂
5.文段中的①-④句经过了编辑小组的润色。请你判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板块三
______
面对单调、漫长的冬日,骨子里对美有不懈追求的古人把风雅情趣演绎到了极致。①雪洒竹林,于朔风凛冽之时听折竹有声,是墨客的风骨。②暖阳如金,于世外看浮光酥酥地染黄阴晦的山峦,是隐士的闲逸。③踏雪寻梅,于冰天雪地间看彤云破玉,是文人的意趣。行走在内敛的冬季,古人于暗淡中看见明亮,单调中寻找烂漫,沉寂中听出坚韧。这是丰盈精神世界的外射,是冬文化的超尘拔俗,是我们诗意民族的绮丽浪漫。
6.根据文段内容,为“板块三”拟写标题,要求与其他板块形式保持一致。
7.编辑小组发现标序号的语句顺序有待推敲。根据语境,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板块四
隆冬里的精神品格
岁暮持卷苦读,东方朔有“文史足用”的自信,孙康有映雪勤学的坚毅,杨时有程门立雪的执着;寒天尽忠报国,苏武有饮雪吞毡的气节,杨靖宇有誓死抗敌的不屈,志愿军有殊死搏斗的英勇。这些人因为展现了自己的志趣追求,所以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
8.文段中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
二、诗歌鉴赏
阅读《行路难(其一)》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两首诗词的作者依次是和。
10.请分别在两首诗词横线处填写正确的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