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720字。
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一大批以乡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视频博主不仅在国内收获喜爱,也在海外赢得大批粉丝。“道中华”邀请暨南大学贺仲明教授和大家一起重温乡土,感悟我们共有的乡土精神。
记者:“李子柒”等以中国乡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视频博主,在海外收获众多美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贺仲明: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乡村生活、或者说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特别是与自然密切关联。“李子柒”等乡村生活视频是一种艺术创作,剥离了现实生活本身的艰辛,对照单一、快速的现代城市生活,就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二是与当前生活背景有关。现代化生活下人们生活节奏快,渴望心灵安宁。之前的疫情更导致人们产生对自然、自由的向往。所以,乡村生活视频的红火是很正常的事情。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场景,激发人们关于传统、乡情、自然的无限追忆和想象。
记者:乡土世界向来是文学艺术取材的渊薮。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乡土”意味着什么?“乡土”又有何种新的可能性?
贺仲明:无论从历史、地域还是人口来看,乡土世界都是最悠久、最广泛的,所以,乡土也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源泉。今天,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下,乡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居民大幅减少,生活方式发生变异,许多人也不再对乡村给予很多关注。所以在今天的文学中,特别是在年轻作家笔下,对乡土生活的书写明显减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文学重心也必然会随之发生迁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乡土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需要被关注。一方面,当前乡土社会依然值得关注。农民群体,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话题不应该被忽视。另一方面,乡土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永恒的内容。人类与自然、大地的关系是永恒的。在心灵层面,自然、大地给予人类更多的自由空间,与人的天性也更吻合,因此由乡土孕育出来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或许有的作家不会直接书写乡土生活,但对乡土及乡土文化的关注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和文化需求。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这种需求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强烈和迫切,到城市化稳定下来后,它的表现可能会更为突出。
记者: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乡土精神”?
贺仲明:漫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不能说其中都是优秀的,有些糟粕需要否定和抛弃。但其中优秀的部分,已经凝聚为一种精神,就是“乡土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个性。
对“乡土精神”内涵做很具体的阐释,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对自然的尊重,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等。二是重视人的伦理关系。当然,这些关系的具体内容也需要甄别和进行现代“洗礼”。如中国乡土文化的伦理关系包含很强的等级观念,这就需要现代化改造,需要强化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而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如慎终追远、敬老爱幼、敬重自然等美好的精神,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追寻、强化中予以继承和发展。
记者: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涌流中,“本土化与全球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常谈常新,您如何看“乡土文明”“乡土精神”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所在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
贺仲明: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味的问题,也富有争议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很多方面人类会逐渐趋同。多元文化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需要不同文化的思考和多元的解决途径。
中华乡土文明内涵深邃,有独特的哲学意蕴,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为人类发展提供自己独特的思考。包括乡土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无论作为思想启迪,还是审美品格,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当然,文化的影响力非常复杂。我们对民族文化不是简单的固守,而是开放和发展,要敢于吸纳和接受新的成分,否定和扬弃落后的部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中华文明要拥有充分的自信,以坚持、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对待文化的变化,对待文化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陈海龙《我们为什么对乡土充满眷恋?》)
材料二: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这一带的语言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下,乡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今天很多人已疏于关注乡村,更多地关注城市。
B.人们对乡土及乡土文化的关注是一种精神和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在当前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C.乡土文化虽内涵丰富,但其中泥沙俱下,对糟粕我们要否定和抛弃,对精华要继承和发展。
D.材料二表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依赖,他们一代代地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寓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喜爱李子柒等博主视频的情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包含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人的伦理关系”的内涵很丰富,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追寻、强化中予以继承和发展。
C.在全球化时代,有很多方面人类会逐渐趋同,这并不代表多元文化会变成单一文化,而是全球共享多元文化。
D.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揭示了农业和游牧业、工业这两个产业的差异,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要求记者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请就此加以分析。
5.在工业化进程下,“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古老的“乡土文化”会不会已经过时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蝉吟长夏
杜柯
火热的夏季来临:石榴举焰,栀子吐白;蚂蚁跑得格外欢实,布谷鸟声声催情;天空愈见其高,开阔敞亮,泼旺的阳光,质地渐渐转为柔韧、悍实。盛夏如梦,浓烈,熏然,人们的心底也开始奏响欢歌……
蝉,便在这时出现了。蝉吟几乎是整个夏天的标配,它们是最卖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