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50字。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过:如果想把一只鹦鹉训练成经济学家,只需要让它掌握两个词语:供给与需求。后来博弈论专家坎多瑞又补充为:想成为经济学家,只懂得供给与需求还不够,你还需要多掌握一个词,那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就是在多人参与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人的策略形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个策略组合中,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致使自己的收益降低,这个时候,所有参与者的策略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便是“纳什均衡”。
有人把“纳什均衡”比喻成锅里的乒乓球。把几个乒乓球放到锅里,它们在碰撞中向锅底滚去,最后停住不动的时候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个时候如果动了其中的一个,其他乒乓球便会受影响,如果想要保持住这种平衡,就不能动其中任何一个乒乓球。
“纳什均衡”主要用来研究非合作性的博弈,在这样一场博弈中可以出现多个“纳什均衡”,且有优劣之分。古时楚国和魏国交界处有一个小县城,城中的居民都以种瓜为生。魏国一边的村民比较勤劳,白天挑水浇瓜,瓜苗长势喜人;而楚国一边的村民比较懒,瓜苗长得又枯又黄。于是楚国村民心生嫉妒,夜里到魏国一边去捣破坏,魏国村民知道后,决定进行报复。但是,村长却反对这种两败俱伤的做法,反而在夜里组织村民偷偷到楚国一边的田地里,替他们给瓜苗浇水。楚国村民得知魏国村民的做法后,感到非常羞愧。为了表示歉意,连夜到魏国村庄的田地里去替他们重新种上了瓜苗。
我们将这个故事中双方的博弈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假设选择去损毁对方瓜苗为A策略,而选择以德报怨为B策略。瓜苗被损毁,所得利益为0,没有被损毁所得利益为10。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博弈矩阵图:
故事中楚国最先选择了A策略,按照博弈论的分析,魏国最理性的选择同样是A策略。这种想法符合日常的行为习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样选择的结果将会达成一种平衡,不过是坏的平衡。但魏国人最后选择了B策略。被感化的楚国人也选择了B策略,双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均衡。这时候的均衡是一种好的均衡。
在理性的博弈分析中,选择报复是最优决策。而现实情况中则要考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之类的。以德报怨不是博弈分析中的最优决策,但却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冤冤相报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即使不能感化对方,也不应该采取报复。再说,魏国村民之所以会做出以德报怨的决策,肯定是对楚国村民的民风民俗很了解,知道他们会被感化。若是同水火不容的敌人之间,则不会有忍让。这些都是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
(选自《博弈论——最高级思维和生存策略》,有删改)
材料二:
《孙子兵法•始计篇》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阐述的思想正好符合博弈论认为战争是零和博弈①的研究,表明孙子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就是零和博弈了。《孙子兵法》处处渗透出争利的思想。孙子的利等于博弈论的得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家认为一个普通人要成为经济学家,他不仅需要掌握供给与需求,还需要了解纳什均衡。
B.在理性的博弈分析中,由于不用考虑现实情况中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以怨报怨是最优决策。
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和平为主流情况,说明这种关系属于纳什均衡中的好的均衡。
D.在现实博弈中,即使全面了解了博弈双方的情况,也可能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将“纳什均衡”比作“锅里的乒乓球”,使抽象说理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博弈各方的关系。
B.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可以看出“好的均衡”和“坏的均衡”是可以主观选择的。
C.《军形篇》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观点与材料一中的的纳什均衡是完全相同的。
D.从两则材料中可看出博弈须拥有三个要素:至少两个参与者、利益、策略。
3.“纳什均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行为不能运用“纳什均衡”来解说的一项是( )
A.价格竞争:在寡头市场中,公司通过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来确定自己的最优价格。
B.外交谈判:国家在谈判过程中会预测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谈判策略。
C.广告战:公司决定广告投入时,反思以前的广告策略。
D.公共交通定价:公共交通系统在定价时会考虑乘客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4.两则材料都提到博弈论思想在古代的体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小华读完材料一后产生了一个困惑:“理性”应是客观冷静、平静通达,但是材料一最后两段两次提到报复是理性的选择,令人费解。请结合材料一,为小华答疑解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一云鹤
李存葆
我与著名书画家张鹤云先生同住一城,却因术业不同相知而不相往。山东画界一朋友是鹤云先生的入室弟子,有一年隆冬便携来先生出版的一批学术著作和大量的作品资料,嘱我写篇文字,记其恩师人品画品,以昭后学。
常听鹤云先生那位门生谈到,他的业师敦厚正直,望之威即之温,是位颇具仙风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