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650字。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 “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 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 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
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 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过相关论说。这就决定了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过程中,如果撇开中国认识论中有生命力的“知行”关系学说而另立炉灶,势必背离中国认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但是,中国古老的“知行”学说,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识的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经验论”一派忽视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感性认识仅仅是对事物片面和表面的认识,要想认识整个事物和事物的本质,就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
C.庸俗的事务主义家重经验而轻理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客观过程,因此在指导革命实践时容易导致失败。
D.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有伦理化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心论者抛开感性认识来谈理性认识,否认认识开始于实践,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
B.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开展航天科技创新时,仅凭感性经验或理论设想都不行,需将二者融合。
C.中国传统“知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某些相通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D.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注重严格逻辑思维的现代知行观,就需要完全摒弃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直觉思维。
3.下列符合材料一中“认识论的唯物论”观点的一项是( )
A.“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B.“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毛泽东的实践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有哪些本质区别?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换,给我们当下的学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陪审员们走进议事室,第一件事就是掏出香烟抽了起来。刚才在法庭里,他们多少都觉得有点做作。
①但一走进议事室,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他们如释重负,兴致勃勃地交谈起来。
“那姑娘没有罪,她只是一时糊涂,”商人说,“应该从宽发落。”
“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首席陪审员说,“我们不能凭个人印象办事。”
“要是玛丝洛娃没有和那些茶房勾结,他们不可能知道有那么一笔钱的,这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