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00字。

  安庆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六尺巷遗址位于桐城西后街,现安徽省荣康院内。巷南原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第,巷北为吴氏宅。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家人便拆让三尺。吴氏深感其义,亦后退三尺,故成此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非常残酷的。
  B. 礼和法从行为规范的层面而言,二者并没有差异,但是它们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C.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非依赖外在权力的强制维持,而是出自于传统。
  D. 表面上看礼让会降低自我,但实际上它却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睦与凝聚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B.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非“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C.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D. 材料二善于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六尺巷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珍视敬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曾子临终易席 B. 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 孟母为儿三迁 D. 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 根据材料一,填写表格空缺内容。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礼治”的重要性。
  【解析】
  【导语】材料一讨论了礼治社会的特征与机制,强调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不同于法律的传统维系作用。礼在乡土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不依赖权力而依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材料二则通过六尺巷的故事展示了礼让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体现出礼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价值。两篇文章共同探讨了礼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礼的内容是非常残酷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选项缺少了限制成分“可能”。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天青
  祝勇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里的天空,并不能称作天青色。那是一种幽蓝,深邃、迷离,具有梦幻特质的色彩。年轻画家韦羲说:“我们有一种误解,以为中国绘画里的天空就是水墨画的留白,其实古人画天空,也曾满满地涂上明丽的蓝色,很写实的,就像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假如说范宽是第一位以“点”来思考宇宙整体的画家,那宋徽宗就应当是以“块”来映现内心世界的画家,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