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50字。
贵州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仁统”与“道统”。韩愈的“道统”之“道”,内涵是儒学的仁义,即其《原道》说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随之将这与佛、老之“道”严格地区分开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从尧、舜到孔、孟,构成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不再完美。韩愈在中唐续孔孟之道,终生游于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行仁义之途,且以古文传道,他的执着在《原道》与《论佛骨表》里有充分的表现,故后世认为他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做了类似的梳理,说扬雄死后,继承儒学道统的是韩愈。
苏轼有《韩愈论》,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未乐其实,不当混言孔子说的一视同仁,认为仁义礼乐出于情而非性;又在《扬雄论》里批评韩愈的性三品论,说他流入佛、老而不自知。但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韩愈,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成为关于韩愈的经典评价,其“文道说”将扬雄之后“道”的传播与韩愈相接。
苏轼没直说自己的道统,他解《虞书•大禹谟》的“皋陶迈种德”时说:“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出于礼,而仁不可胜用矣。舜、禹、皋陶之微言,其传于孔子者盖如此。”(《三苏经解集校》)这说明礼、仁相与为一,礼表仁里;仁的传播从舜、禹、皋陶至孔子,由此构成苏轼的“仁统”。这里没有韩愈提及的尧,但苏轼解《夏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时说:“大曰纲,小曰纪,舜、禹皆守尧之纲纪。”据此可知舜之仁得于尧;没有提及孟子,但苏轼《孟子论》说,孔子死后,得其思想的唯有孟子,据此可以说孟子得孔子之道。而在《子思论》里,苏轼对荀子和扬雄“务为相攻之说”有批评,可见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几乎呈叠合状态,虽说他还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其儒学不及韩愈纯粹。
自视成就为经学。苏轼自我人生的总结最值得关注的有三:
一是关乎命运的性格。苏轼晚年居儋时说:“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书谤》)这“遭口语无数”,乃因他“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言为尽性,不顾命运所之,结果和韩愈一样因言遭祸。苏轼性格受母亲程夫人的影响,少欲学东汉范滂,及长刚直不阿,《上神宗皇帝书》批评王安石变法,坦言自己平素讥刺甚众,怨仇实多,难免有性命之危。但为天下之事,耿直进言,死亡亦可不辞。
二是功业。苏轼北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了六言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当时他已老迈,朝廷风波未平,仕途无望。论平生功业即事功,他说了三个流贬地:黄州、惠州、儋州。其实他在三州均无自我期望的功业,黄州时说周公瑾而酹酒江月,感叹自己功业未成;惠州时观白水苍山,自吟“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离开海南之际,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夜渡海》)。因此这“功业说”更像他《洗儿戏作》自道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悲愤之际诙谐自嘲。
三是成就。苏轼北归时对李端叔说,我65岁了,体力毛发与年龄相称,不知能否与你相见。这且不说,“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答李端叔其三》)。这“了得”的《易》
1.下列关于韩愈“道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原道》中明确阐述“道”的内涵,并将其与佛、老之“道”区分开来,且以古文传道,致力于续孔孟之道。
B.从尧、舜到孔、孟是儒学道统的源流,传至荀子、扬雄时道统不再完美,韩愈终生践行仁义,为传承道统做出了不懈努力。
C.后世认为韩愈继承了儒学道统,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对儒学道统的传承做了梳理,也肯定了韩愈对儒学道统的继承。
D.苏洵认为韩愈是儒学道统的唯一继承者,韩愈在《原道》与《论佛骨表》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对道统的执着追求。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高度赞誉与其他文章中的批评并不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评价。
B.苏轼“仁统”与韩愈“道统”的轨迹从尧至孟子呈叠合状态,但苏轼的儒学因受老庄等影响而不如韩愈。
C.苏轼在北归时对李端叔表示,自己一生的成就不在于“经学三书”,而是使自己名满天下的诗文词赋。
D.苏轼深受庄子和陶渊明的影响,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经历也可以体现庄、陶对他思想的主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虽然批评韩愈好圣人之道的名而未乐其实,以及其性三品论流入佛、老而不自知,却完全认同韩愈的道统。
B.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都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功业,因此他说这三个地方是他的功业所在,实则是一种被贬的自嘲。
C.苏轼的《易传》《书传》《论语说》在他生前未刊行,苏轼最后托付给钱济明,并相信它们在未来会得到认可。
D.苏轼一生遭流贬,但始终达观面对生活,不违儒家之仁义,他的“仁统”就是由于受儒学仁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4.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就在于经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原因。
5.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韩愈的“道统”和苏轼的“仁统”思想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场农忙①
周缶工
从七岁开始,最初是大人带到田里好玩,再到当帮工,后来做主劳动力,直至十七岁在城里参加工作,十来年间,农忙时节我都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忙可谓深恶痛绝,如今仍心有余悸。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劳作,不知何处是尽头。
那时,对于小孩来讲,农忙首先从春插开始。插禾时弯腰驼背,动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