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000字。
高一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5.0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围(yòu)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丈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歌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思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通过对前现代化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的经验考察,费孝通提炼出“乡土中国”的理论概括,并且认为“熟悉”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熟人社会”和“乡土中国”成为理解
中国乡村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但贺雪峰认为在经历了乡村体制的变革后,由于行政村的人口规模过大,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国的乡村逐步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这一概念提出来后,在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人们选择终老是乡,乡土社会成了“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B.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通过学习礼俗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C.陆益龙认为,在经历了四次重大历史变迁后,乡土中国的三个主要维度逐渐弱化甚至完全被消解。
D.与陆益龙提出的“后乡土中国”概念不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存在着“新”对“旧”的否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上被土地圈住的乡民,平时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是他们无须选择甚至先我面在的关系和环境。
B.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让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能熟悉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C.继“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后,受到它的启发,贺雪峰进一步对“半熟人社会”进行解释,提出三维框架。
D.费孝通提炼出“乡土中国”的概念,现在有研究认为,经历了社会转型,“后乡土中国”的特征已经凸显。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乡土文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C.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在学者们看来,即便中国进入“后乡土中国”时代,社会也不能完全失去“乡土性”,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现代社会还保留了哪些“乡土性”。(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下现象体现了“乡土中国”以及“后乡土中国”的哪些特征。(6分)
现在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春节期间回到农村老家,参加“大家庭”数十人规模的聚会,到长苹家里拜年。但也有不少回乡青年被家人嫌弃,缺乏归属感,尤其在亲戚有关“学业、收入、婚姻”问题的追问下,甚为窘边,聚会时宁愿假装看手机,也不愿与亲戚说话。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瘦
窦娟霞
乡愁,乡愁它其实很瘦,瘦得如同一株北方秋天里随风摇摆的野草,总也是匿身在无人知晓的隐蔽处和暗淡里,当它不安,当它坐卧不宁,当它翻身,当它调整姿势进行下一次沉睡的时候,它的尖利的锋芒,扎得人心疼。
乡愁,它没有一个半腴而圆满的身姿亦或容貌在人间,并且,每到浓时,①思乡人的嘴,却愈发地被扎得紧,如同一个男人,用青筋暴起的手,拧紧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