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3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创新班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 ( 35 分)
(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材料一:
墨子和孔子一样,着重讲人道。只是“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吕氏春秋》)。墨子提出“兼爱”来同孔子的“仁”相对立。“兼爱”是他的人道观的中心观念。
孔墨虽然都讲“仁爱”“爱人”,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他认为君子中有成为不仁者,而小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这显然是站在贵族立场说话。儒家讲“爱有差等”,以为在亲疏尊卑之间,爱是有差别的,可分等级的。墨子却提出“兼以易别”,就是要用“兼”来代替“别”。他称“兼爱”为“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互相对立,所以讲爱不应有亲疏、厚薄的差别,而应该是: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兼爱上》)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即要求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墨子以为,只要能普遍实行“爱人若爱其身”,在上者“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在下者“视父、兄与君若其身”,以至“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那就能达到一切和谐、协调。他说: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兼爱中》)这里,墨子描绘了一个没有矛盾的平等社会的图景,但他不明白社会治乱的客观根源,而是把“除害”“兴利”的愿望寄托于“兼爱”的道德观念,这当然是十足的空想。不过,墨子的这种“兼爱”学说也包含有对传统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观念的批判,反映了广大平民对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不满。在后来历代的农民起义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这种平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复活。因此,墨子的这一主张具有某种进步的社会意义。
(节选自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材料二:
儒学谈“仁者爱人”是以“克己复礼”为前提和目的的。礼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社会利益之中,加重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华文化的绵延。但从另一方面看,礼的存在和加强必须以牺牲个人主体独立性为代价,个人对物欲和思想自由的追求被消融在贵贱有差、尊卑有等的天理之中。墨子讲“仁者爱人”,是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把“兼爱”作为他的人道观的中心观念,着重强调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这与孔子的“仁”有所不同。
B.孔子站在平民立场指出,人与人存在“亲”与“尊”的等级差异,认为君子有可能是不仁者而小人则不可能成为仁者。
C.墨子强调个人存在的平等,描绘了一个没有矛盾的平等社会的图景,但忽视了因政治、经济地位而形成的阶层差异。
D.与墨子认为义即利不同,儒家的“义”倾向于超越个人非分的物欲享受,强调人们应该重义轻利,追求成为高风亮节的仁者。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引出墨子“兼爱”的观念,然后详细阐述其内涵、意义并指出其不足,论证思路清晰。
B.材料二总体采用并列结构,在论述儒墨两家对“仁”与“义”的看法时又分别采用了对照式结构。
C.两则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地阐述了墨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D.两则材料在评价墨子“兼爱”学说时,语言整体上既严谨客观,也不乏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3.下面四句中都提到了“爱”,不符合儒墨两家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仁者爱人,发乎礼,合乎理。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D.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4.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侧重点上的差异。(4分)
5.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新一期议题是“当下全球生态危机治理”,儒墨两家思想对应对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你将作为代表参与活动,表达你的应对策略。请选择其中一家的观点,结合材料,联系实际,拟写发言要点。(6分)
( 二) 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