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46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用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提高的问题更是如此。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从封建阶级的基础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都不是,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也不是把工农兵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去,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而这里也就提出了学习工农兵的任务。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或空头艺术家。
(选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材料二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们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
B.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只是“流”而非“源”,所以对其要批判地吸收与借鉴。
C.文艺教条主义者不能投入到火热的人民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和创作,他们只会生搬硬套古人和外国人。
D.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能感受到人民的喜怒哀乐、能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需求,自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材料二都明确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材料一里的人民主要是指工农兵,材料二的人民所指范围相对更广。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高屋建瓴,理论联系实际。既提出问题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路线,二者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C.材料一指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艺普及和提高的内涵,材料二强调了新时代文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D.材料一举鲁迅遗嘱之例是为了论证创作的批判与继承关系,材料二引用鲁迅名言则论证了“文艺要热爱人民”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C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C.“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三折肱”(黄庭坚《寄黄几复》)
D.“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4)材料一第一段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两篇讲话时代背景不同,但两位领袖都向文艺工作者发出“向人民学习”的号召,请结合两则材料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边境
徐则臣
来到这个国家,基金会给我挑了一个叫莫托瓦的安静小镇。北京太吵,换一处安静的地方待着当然很好。莫托瓦之于边境,完全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住处出来,跑步十分钟就到了铁丝网前。绕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带倒刺的铁丝网对面,远看建筑和市容,应该要落后一些。两座城镇相距如此之近,我偶尔能听见对面小城隐约的嘭嘭声,像有人在冷不丁地打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