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93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期开学定时作业高2026届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 I 卷和Ⅱ卷,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50 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I(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6分)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1992年有删改)
材料二:
张岱年先生一生治学,贯彻一个“诚”字。在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在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在《事理论》的“自序”中,他说“此篇所谈,则与横渠、船山之旨为最近,于西方则兼取唯物论与解析哲学之说,非敢立异于时贤,不欲自违其所信耳”。他在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横渠,“山”乃船山),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又说“修辞立其诚’是我的治学宗旨”。
张先生认为,哲学之“可信的”即是“可爱的”。“可信的”哲学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张先生爱中华民族,爱张横渠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他相信,只有“可信的”哲学才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才有望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与天人和谐。 (摘编自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2004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尊重客观事实无损于人类的主体性。
B.文学创作也要遵循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原则,要想感动人心,就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或者客观规律。
C.做到“修辞立其诚”应当具有唯物主义者的勇敢精神,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真情实感的表达变得艰难。
D.小到做人写文章,大到治国平天下,“诚”之一字至关重要。自古而今,对“诚”的奉行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认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修辞立其诚”都是发言著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诚”之一字也被他奉行一生。
B.要想正确认识世界,就应当努力克服观察现象时的主观干扰,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C.材料一认为哲学与科学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理论命题必然符合客观实际,是对真理的揭示。
D.张岱年认为“修辞立其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但在不同的时代它所遵守的原则是不同的。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列选项的相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此处引用不仅照应题目,而且点明了文章中心。
B.古语“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了行为的重要性,可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引用《心术上》和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的相关内容都是为了说明我们要尊重客观世界,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D.材料二多处引用张岱年先生自己的话,是为了说明先生品格之“诚”,更为了证明材料一观点的准确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6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最早给“法治”下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后人对法治的定义无非是对亚里士多德原初“法治”定义的不断修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