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00字。
《爱因斯坦与艺术》 (赵鑫珊)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一)导入(教参P106)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简单接触“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我们平日里鲜为人知的“轶事”?
要求: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交流(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交流(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音乐: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