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240字。

  龙岗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学中应将逻辑思维训练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通过语境推断词义等方式自然融入教学过程。
  B. “臣乃得有以报” “乃”译为“就”,表达有了樊於期人头后杀秦王的高度可能性,更符合荆轲的说服策略。
  C. 辛亥革命后新的政党纷纷成立,“我”和四叔的对话揭示了“我”、四叔以及康有为等人对辛亥革命后所成立的新党的态度。
  D. 在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通过设想“虚拟论敌”来挑战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材料一讨论了如何在教学中整合逻辑思维训练,材料二则通过分析逻辑谬误来展示逻辑的重要性。
  B. 具备基本逻辑知识,有助于我们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论证,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C. “无罪推定”原则表明,在法庭上,被告被假定为无罪,直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这要求被告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原则保护了被告免受不公正的指控和可能的错误定罪。
  D. 美诺悖论揭示了在逻辑推理中,如果关键概念存在歧义,可能会导致推理过程失效。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开卷有益”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 开卷可以获取天下信息,掌握世界动态,维持精神生命,治国平天下。
  B. 有人问,开卷一定有益吗?
  C. 《死魂灵》中 比什伽秋虽然什么都读,但却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
  D. 开卷有益并不主张盲目开卷、胡乱开卷,而要睁开慧眼,去看那些有益身心修养的书,这样一来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4. 请结合文中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论述,判断下列材料的条件类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从《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哪些重要信息。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逻辑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必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二则通过举例分析,揭示了缺乏逻辑知识可能导致的思维错误和决策失误,从反面论证了掌握逻辑知识的重要性。两材料相互呼应,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康有为等人对辛亥革命后所成立的新党的态度”错误。原文“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说明举出《祝福》例子是说明“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不是光
  陈仓
  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我爹睡觉。我不知道除了陪他睡觉,还能为他做点儿什么。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老眼瞪着老眼,彼此心事重重地望着对方。陪我爹睡觉,就算最深入的交流了。
  回峦庄镇的第一天晚上,陪我爹睡觉时,我爹给我讲了好多话,都是一些家长里短。他说,我叔叔去世后,院子真正地空了,他在空院子里裁了一棵核桃树,不想邻居家反对,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