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920字。

  新余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1. 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逻辑非常注重概念分析,《诗经》中的否定逻辑关系表达就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精微。
  B. 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C. “无理而妙”的语言往往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而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只能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独特体验。
  D. 获取“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往往需要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加入感情的色彩和想象的因素。
  2. 下列对上述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辩”的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B. 材料一以中国逻辑的特质为核心,从缘起、概念、内容、目的等几方面多角度加以阐明,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 材料二中“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D. 材料二中鲁迅认为诗歌不能单凭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而要用情感来感受;因此,思想家和诗人之间都是存在误会和隔膜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B.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C.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公孙龙子》)
  D.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
  4. 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5.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在“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例如文中“‘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就暗含了从普遍性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现请你写出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并据此将题中例句暗含的推理过程完整表达出来。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从逻辑学与修辞艺术 角度切入,展现了逻辑与语言表达的深层联系。材料一聚焦中国逻辑的文化特质,论述了其动态、辩证和应用性特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材料二则以“无理而妙”为核心,剖析艺术语言突破逻辑框框的可能性及其依托的逻辑基础,阐明逻辑应用的灵活性。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探索了逻辑既严谨又灵动的双重面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违背了逻辑规律而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只能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独特体验”错,误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第三段“‘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这说明“无理而妙”的语言虽然违背了常规逻辑,但并非无法被理解和接受,反而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且其创造和赏析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动静
  沈从文
  ①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①,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
  ②“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③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④“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