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080字。

  长安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
  “无主体熟人社会”相较于“熟人社会”有何不同?
  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既包含熟悉的过程,又包含其后的亲密感受。
  B.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C. 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传播者数量与其效应成正比。
  D. 乡村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主要由于外出闯荡者不必在熟人社会赢得面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的“熟悉”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是在无数次小摩擦中陶炼出的结果。
  B.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显示乡土社会人们从熟悉中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
  C. 由于青壮年劳力流失,老幼留守的乡村无力保持传统的风俗习惯,不再是“熟人社会”。
  D. “无主体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不同,体现在主要居留人群数量、思想观念等方面。
  3. 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口头语、俗语等,富于乡土气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 《礼记》中“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C. “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能用于反映熟人社会道德舆论所带来的压力。
  D. 外出创业成功的青壮年劳力,不愿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争“面子”。
  4. 伴随着时代发展,乡土社会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汉书》中有“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前半句是说“百姓在一个地方住惯了,就故乡难离,这是百姓的天性”,作为当代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导语】材料探讨了乡土社会和现代农村社会之间的变化。材料一强调“熟悉”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展示了通过习惯、礼俗获得的信任与自由。材料二则描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失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的变迁,提出“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强调乡村社会结构和道德舆论的弱化。这两则材料在对比分析中揭示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变革。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主要由于外出闯荡者不必在熟人社会赢得面子”错误,材料二表明乡村本土民间权威日渐没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并非主要因为外出闯荡者不必在熟人社会赢得面子,说法片面。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二年级写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