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900字。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和”字在古文中写作“龢”,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相应也。从口,禾聲”。该字由“禽”和“禾”两个部分组成。“龠”原指一种古代乐器,“禾”作为声旁,表示该字的发音。意为当吹奏“龠”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中会发出不同的声调却依然能够组成和谐悦耳的乐音,表示声音的和谐、调和。“和”字从而也引申出和谐、和合等含义,并逐渐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核心价值。
  ②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和”文化。最早对“和”文化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国语•郑语》中郑国史官史伯同郑桓公进行“和”“同”的哲学思辨。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把许多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达到平衡是和谐,如此才能使事物丰盛生长,若同,则会使事物灭亡。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与齐景公更进一步探讨“和”“同”的区别。晏婴以烹饪汤羹和制乐为比喻,指出正是因为不同元素的加入才使汤羹更为美味,并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从反面说明若只求“同”则无法达到“和”的状态,并将其类比至人际关系处理和国家治理的层面。而后,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们深刻反思,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提出了“和”的理想社会图景,主张通过礼乐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达“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和”文化,主张以善为本、致中和、天人合一等理念。到西汉、两宋时期,儒家“和”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汉代《礼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由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强调理解天地之道,是兴起礼乐的关键。再到宋明时期,朱熹倡导“和而不同,执中两用”的处事方法,王阳明心学则提出通过修炼内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儒家“和”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儒家“和”文化在个人修养层面表现为心和,倡导通过修养自身、培育理想人格来达到心和的状态。心和强调人的内在身心和谐,既包括健康体魄的养成,也包括和谐心性的修养。要做到心和,先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孟子提出“性善论”以及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性之中的善与生俱来,修身能够更多地开发善性。《大学》中也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追求至善的重要性。要心怀中正平和之念,恪守中庸之道,以求达到和谐之境。真正的君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情感未发之时,内心保持平静,是谓“中”;而当情感发出时,能够适度控制,恰到好处,是谓“和”。这种内心的平和与情感的适度表达,正是实现身心和谐的关键。
  (摘编自沈红伟《儒家“和”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与“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这就要求国家间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模式,平等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对话不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的古文字由“龠”“禾”组成,其和谐、和合之意是从“龠”引申而来的。
  B. 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孔子首次提出了“和”的理念。
  C. 心和强调身心和谐,内心的平和与情感的适度表达,是实现身心和谐的关键。
  D. 习近平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对“和”内涵的理解逐渐深化,从“音和”“味和”引申并指向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国家关系等的和谐状态。
  B.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百花齐放并进行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这符合史伯的观点。
  C. 东汉荀悦主张“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履和行以平其德”,是“和”在修身层面的具体体现。
  D.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要维护彼此的利益,秉持任合作、互利、发展、共赢等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一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请结合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结构,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和而不同”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①(节选)
  莫言
  队伍走上河堤,一字儿排开,刚从雾里挣扎出来的红太阳照耀着他们。我父亲和大家一样都半边脸红半边脸绿,和他们一起观看着墨水河面上残阳的雾团。把河南河北的公路连接起来的是跨越墨水河的十四孔大石桥。原来的小木桥在石桥西侧,桥面早断了三五节,几根棕色的桩子兀立在河水中,无可奈何地挡起一簇簇青白的浪花。破雾中的河面,红红绿绿,严肃恐怖。站在河堤上,抬眼就见到堤南无垠的高粱平整如板砥的穗面。它们都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