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560字。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应认真核对答题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迄今为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性”论断仍然是看待中国传统乡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主流视角和基本立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由此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乡村伦理,可称为“乡土伦理”,其基本形态和特征是基于“乡土中国”的乡土特性。
应当说,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概括是极为形象和精辟的,他所作出的“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概括,可以成为分析乡土伦理传统特色的逻辑起点。其一,有着“乡土本色”的中国传统农民,在恋土重农的价值观支配下,将“勤劳”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原因在于,在传统农业耕作活动中,勤劳意味着农业剩余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劳”与“得”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使勤劳被视为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勤勉重农成为与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相对应的生产伦理。其二,在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交换活动往往是基于双方的信任,这使互助成为人与人经济交往中的基本道德准则。由此,信任互助成为与乡村熟人社会相对应的交往伦理。其三,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其基础是基于礼治秩序的“家庭伦理式的社会伦理”。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从,而这些规则往往表现为成文或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在变迁缓慢的乡村社会,行为者自小对这些村规民约就相当熟悉,外在的规则逐渐被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因此,这种村规民约是村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制度创设,而非依靠国家权力进行外在强制的结果。由此,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隐形的制度成为与传统乡村社会礼治秩序相对应的管理伦理。中国传统社会在其两千年的历史中,近乎是一种平衡、稳固及不变的状态。传统乡土社会可谓是这种“不变状态”的根基和最为典型的显现。正因为如此,上述传统乡土伦理都显示出封闭、稳固和平衡的基本特征。
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较之传统乡土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大量农民走出家庭、离开土地,冲破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从事市场化、职业化的生产劳动。随着身份的改变,农民用新的社会分层逐步改变传统的差序格局。随之而来的,是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社会关系开始向村落间及更广范围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日渐转变为介于“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的“半熟人社会”。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新乡土中国”之“新”在于,今天的中国乡村已呈现出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但乡村社会仍然在生产、分配及人际交往、家庭结构、社会治理等方面保留着大量的“乡土本色”,这也正是“新乡土中国”仍有“乡土”之谓的原因所在。伴随着这一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既不失乡土本色又蕴含现代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社会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已经与现代市场意识和价值观念有了“亲密接触”的中国农民,也不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由此,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从而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但是,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后者是其“历史之根”,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性和地方性特点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地域伦理文化传统亦有很大差异。现代市场意识和价值观念已日渐成为市场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现代性的伦理话语”,而作为新乡土伦理“历史之根”的乡土伦理传统,却因区域伦理文化的丰富多样而以种种极具差异性的“地方性道德知识”作为其基本内涵。由此,新乡土伦理建构中“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与调适又转化为“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冲突与整合。因此,新乡土伦理应当实现“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的有效整合,在承继地域伦理传统和吸收外来伦理文化两者间的紧张中寻求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
建构新乡土伦理的关键在于在“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冲突中找到平衡点。如果说,乡土伦理是在封闭和稳固中实现自身的平衡,并以此成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伦理根基,那么,新乡土伦理则应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实现一种“动态平衡”。换言之,新乡土伦理绝不是某些一成不变的伦理范式或道德规范,而是在不断借鉴和融合现代理念和其他“地方性道德知识”中先进成分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伦理文化的提升与优化。唯此,新乡土伦理方能既显其“新”之内涵,又不失其“乡土”之本色,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王露璐《新乡土伦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先生用“乡土性”一词形象而又精辟地概括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
B. 中国传统乡村特有的生产伦理、交往伦理和管理伦理,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都显示出封闭、稳固和平衡的基本特征。
C.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农民身份的改变,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差序格局已经土崩瓦解。
D. 新的乡土伦理的建构要顺应开放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把勤劳作为美德,这与传统农业耕作活动中多劳多得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
B. 村规民约导致了传统乡土社会的“不变状态”,其存在不利于乡村法制建设的开展。
C. 现代市场意识和价值观念作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正日渐取代传统的乡土伦理。
D. 抛弃与决裂不是建构新乡土伦理 正确态度,新乡土伦理要显其新,又能不失其根。
3. 下列现象,不属于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成功嫁接的一项是( )
A. 完善村规民约的出台程序与监督机制,制定时要按照制度化民主流程,违反法律法规、损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内容要及时修改。
B. 借助公共空间与公共组织建设打造“熟人社区”,降低村庄成员自身的孤独感和陌生感,化解信任危机与道德冷漠问题。
C. 保障外来人口同样享有分红、补贴福利,同样享有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与集体活动的权利,促使外来人口从“漂泊的异乡人”转变为“扎根的新村民”。
D. 现在农民的互助式帮工越来越少了,大多采用支付工资的方式。这种由互助式人际关系向利益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从乡村伦理来说,是人际关系市场化。
4.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新乡土伦理”,却从费孝通“乡土性”的论断起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学校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要求调查农村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调查发现,农民对乡村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乡村新貌的喜悦,觉得乡村富裕了,文明了;另一方面,又有对过去生活的缅怀,觉得曾经的农村回不去了,人际关系变淡了。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
【解析】
【导语】文章以费孝通“乡土性”论断为基础,先剖析传统乡土伦理特征,再借乡村社会变化引出“新乡土中国”概念。阐述新乡土伦理需融合“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整合“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价值”,实现“动态平衡”,论述逻辑连贯,对乡土伦理发展有深入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传统的差序格局已经土崩瓦解”错,文章中提到“随着身份的改变,农民用新的社会分层逐步改变传统的差序格局”,这里强调的是“逐步改变”,而不是“已经土崩瓦解”。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为什么叫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医视之为宝物,能清热、利湿、解毒。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着得一个孩子。”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
母亲在我少小时便告诉我:“这树和你岁数一般大。”母亲还说:“你父亲给你留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