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250字。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不可替代。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但是,美育又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首先,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中外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潜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我国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尚人格”显然主要指道德内涵。丰子恺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道德——感情的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
其次,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这集中地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美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形形色色的美感,而美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天然地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精辟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对于培育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显然,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许多大科学家都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审美。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伽利略是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开普勒是位音乐家……
再次,美育与体育互补互渗。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和追求合乎美的规律,都与美育交叉重叠。古希腊体育运动十分兴盛,雕塑艺术也非常繁荣,其中不少与体育运动相关。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
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遵循美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从家务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劳动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美的规律,使他们在取得每一个具体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
(摘编自朱立元《美育: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
材料二:
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美育说到底乃是广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环,因此人文教育中的许多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植根于美育之中。美育是借助艺术这个独特载体来展开,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成为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唐诗中恢宏广袤的盛唐气象,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美学家普遍认为,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向善,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
B. 体育运动大都体现审美追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具有观赏性,审美性较强;而拳击、摔跤等运动对抗激烈,审美性较弱。
C. 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生相伴,一切劳动活动未必会将美育作为初衷和目标,但却会使人在潜意识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提高审美素养。
D. 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艺术当以体现审美价值、阐释人文价值为重要使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证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材料二侧重阐述美育的人文价值。
B. 美育具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各种艺术审美实践来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
C. 西方绘画体现的是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则与之不同,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故而追求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外物主客融通,物我两忘。
D. 美育为人文教育提供情感载体和审美体验,使其更生动具体;人文教育为美育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把玩层面深入精神境界。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的一项是( )
A.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B.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 请结合材料,给“美育”下一个定义。
5. 一些家长担心艺术课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请依据材料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徐则臣
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看见父亲。他们围在出站口的铁栅栏门边,接客的,拉客的,大旅馆的服务员,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开出租车的,蹬人力三轮的,骑电动摩托的,亲人、朋友和乞丐,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
父亲租了邻居的昌河面包车,开车的是邻居的儿子天北,论辈分天北得叫他叔。来之前他跟父亲说,没必要租车,他直接打个车回去就行了,这么空车来再跑回去太折腾。
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