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2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尽管先秦诸子对“贤人”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贤人”具有公共精神,倡导公德、谨遵私德,能够在地方社会与朝堂政治中处理公共事务。借由“贤人”的活动,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场域的政情得以通达、资源得以调配,地方社会由此得到善治,超越地方之上的国家体制也能得以良好运行。
在通行的历史叙述中,先秦社会被看作是以血缘宗法关系缔结而成的社会,但近来的研究却揭示,从商周之际开始,同一个基层社会中常常会聚集两个或更多的族,因而族名与地名出现了分离。这意味着,在以血缘为基础凝聚的宗族社会之外,还存在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乡党社会。《逸周书•大聚》描绘了这一社会的面貌:“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同立教,以威为长;合旅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约,兴弹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基层社会以什、伍为单位组织起来,什、伍的负责人由年长者出任。在乡闾之内,则由有威望者进行教化。在宗族内,则由受人尊敬的宗子主持事务。基层社会的生产、生活、婚姻、丧葬等事宜便处于年长者、有威望者与宗族宗子的共同领导之下。其中,年岁与宗法关系是由人的自然性与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这些都是客观标准,唯有威望是由人的内在德行与外在影响力共同决定的,隐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许可以说,从商周之际开始,地方社会便已形成选贤任能的推举机制,从价值维度维系着社会运转。德与能,成为举贤的最主要标准。
以往认为经由战国变法,地方社会被改造为郡县制下的基层社会,原本的社会组织及附着其上的观念遭到了压制,但依据新出的秦代法律文献,地方社会中的贤人君子仍然具有较高的制度身份,并与秦制相融合。秦律以“君子”指称县域范围内的地方领袖,《置吏律》规定“君子”可以令史的身份代行“官啬夫”的职权;“君子”之子也具有候选县佐的资格。除具有候补官吏的权力外,“君子”还被《徭律》规定负有组织徭役的责任。
汉代沿袭秦制,在县、乡“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高祖纪上》)。“三老”并非官吏,但却与官吏一样需要被任命。在尊儒政策的引导之下,一些强宗大族子弟已经开始以通经的途径来入仕。东汉时期,各地强宗豪族中均有一部分完成了向文化家族的转变。出身贫寒的士人,在政治上发迹后也会在地方上经营产业,发展成强宗大族。两汉时期强宗豪右的士人化与士人的强宗豪右化,在地方社会中形成了新的乡贤阶层。具有儒学面貌的世家大族获得民众舆论的支持,他们通过对社会正义的认同而结成“清流”势力,将兼并土地、役使乡民的强宗豪右称作“浊流”。所谓“清”,即以道德自诩,既克服自身的私欲,也维系地方社会的运转。《四民月令》就清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郡县制时代,“贤人”从属于士大夫群体,承担着采取更好的措施改善政治与风俗的社会责任。
B. 郡县制建立以后,“君子”等乡贤仍拥有制度性身份,地方社会的内部运行机制还在发挥作用。
C. 乡贤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基层体制设置的“三老”等,另一类是选官制度下形成的士人群体。
D. 乡土社会的社会格局以“己”为中心,有远近、亲疏的差别,不像西洋社会的格局那样界限鲜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族社会和乡党社会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年岁、威望与宗法关系是产生基层社会领袖时应当考虑的条件。
B. 为获得民众舆论支持,世家大族在不同的时令承担了维系地方社会运转的多种任务,结成了“清流”势力。
C. 从东汉到隋唐,士人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指导社会生活、沟通社会与政府的作用。
D.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大,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比现代社会的人更重视传统,维护传统。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总说乡贤在地方社会发挥的作用,再以时间为序,层层深入地阐释不同朝代乡贤的推举方式。
B. 《逸周书•大聚》作为例证,真实描绘了先秦宗法社会的面貌,显示了血缘关系在其中起到的凝聚作用。
C. 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时,材料二使用了比喻论证,选取柴捆、水波为喻体,有着鲜明的乡土气息。
D. 两则材料都借助重要概念展开,并阐释其含义,如“贤人”“君子”“三老”“清流”“浊流”“礼治”等。
4. 乡党社会的结构特点可以归纳为“差序格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 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新时代乡贤的有益力量?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提出建议。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乡贤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从先秦到隋唐,乡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推举方式和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材料一通过历史文献揭示了乡贤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德与能作为选贤标准的持续影响。材料二则从社会结构和礼治秩序的角度,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独特性,指出传统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两则材料共同展现了乡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及其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贤人’从属于士大夫群体”错误。根据材料一“《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可知, 这句话说明,“贤人”在郡县制时代承担着改善政治与风俗的社会责任,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贤人”从属于士大夫群体。实际上,“贤人”在郡县制时代更多是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存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兵败赤壁(节选)
易中天
夺取荆州,可以说顺利得无法想象。秋高气爽,曹操的心情也好到极点。
三层楼的巨大楼船行驶在江中,曹操站在船头,任江风吹开袍子。
“好风好景好日头,谁愿赋诗一首?”曹操兴致勃勃。
赋诗一首?丞相面前,哪敢!众人面面相觑。
曹操拔剑出鞘:“诸君听孤吟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