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700字。
2025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按照不同的科学用途,可分为专用研究装置、公共实验平台和公益基础设施三大类,该标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设施的内涵、分类、目标领域一直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演变。 “十四五”规划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划分为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和民生改善型四大类。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防止“舍近求远”“脱实向虚”,应加强建设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多可以归为前瞻引领型,以世界科技前沿为导向,承担“从0到1”的基础研究任务,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于解决国家安全瓶颈问题和追求基础科学研究前沿。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以技术突破、国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或政策效益的设施,通常是针对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或装备所面临的技术突破难、试验验证环境匮乏等产业化困境而建设,兼具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双重功能,能为多个领域的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关键领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发展。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正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摘编自黄从利等《加强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
材料二:
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平台,大科学装置既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规律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日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原始创新的国之利器。大科学装置无论是在规划和建设、运营和维护、使用和开发等阶段,都会得到不同的创新产出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及时的转化便可能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阐明大科学装置产业化的基本路径,是产业化实践落地的重要前提。
大科学装置从规划和建设、运营和维护、使用和开发乃至退出服役等各阶段,都存在极富市场价值的产业化机会,把握和运用好这些机会,在建设运行大科学装置的同时,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建设,就有可能事半功倍,进一步发挥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用。
??
(摘编自唐磊、徐飞《大科学装置产业化:缘起、意义与实践探析》)
材料三:
进入“大科学”时代后,无论是基础前沿探索,还是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和复杂程度都与日俱增,传统的“科学家+实验室”模式难以从容应对,亟需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和集成力量,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形势趋于严峻,一些科技领先国家为了维持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既有优势,推行“小院高墙”战略,正常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往来、资源和市场共享受到人为干扰。
(摘编自陈瑜《如何抓住大科学时代的机遇》)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在服务科学研究前沿,对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不够。
B.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设施立足于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或政策效益,同时也能够服务于基础科学的研究。
C.前瞻引领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着“从0到1”的研究任务,难免产生“舍近求远”“脱实向虚”问题。
D.不同类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不同的目标领域,但最终目的都是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科学装置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只是其产生的附加价值。
B.大科学装置的市场价值来源,包括采购、支出和就业等因素,而不包括前沿研究产生的相关知识。
C.大科学装置市场价值的实现,需要在从规划开始直至退出的全过程中把握和运用其产业化机会。
D.大科学装置产业化可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类经济效益,后者指的是这些装置形成的市场溢出效应。
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论述和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既介绍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类型,又论述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
B.材料二用图表呈现了大科学装置产业化效果评估的维度,比起用文字说明条理更加清晰。
C.材料三基于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国际竞争的现实,提出了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
D.材料一、二针对的都是科学研究的设施,材料三指向整个科学发展,后者话题角度更开阔。
4.在“大科学”时代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5.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作答。(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树犹如此 黄文山
我惊异于一棵榕树。穿过天井,进入后院,照眼就是这棵挺拔的榕树,如同一个身材伟岸的男子,正神清气定地在院中缓缓踱步,也许,只是静静地伫立。这棵树长有很漂亮很细密的榕须,长髯拂地,更觉神采飘逸。树身上则缠满了条条气根,筋络分明,处处透出坚韧和刚劲。榕树的枝干伸向天空,枝头上云飞云走,风起风息。而粗壮的榕根,紧紧抱定一方巨石。大约最初的榕树便是依这块巨石长成。不知道是榕树后来用劲大了,还是年深日久,难敌烈日淫雨,总之,巨石已裂成数块,但仍被密密匝匝的榕根紧紧地箍拢。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据说,林则徐祠堂后院的这一棵榕树,是从很远的地方移栽过来的。移栽时就带着这方已然破碎的石头,不离不弃。这么大的一棵榕树,根部还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