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810字。

  广东省江门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9页,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臧永清①:在文学出版的国际传播中,达到怎样的效果就算理想的国际传播?这样的国际传播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在这些方面,你有不少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孙德宏②: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这个问题我们两人去年就曾经深入讨论过。我的看法实际也是受到你的启发才逐渐坚定起来的: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认为,这就是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文化国际传播都呈现着这样的特征。
  臧永清:你的观点比我们上次的讨论又丰富了不少,这是我们的共识。
  孙德宏: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一定是传受双方的“价值认同”。国际传播的传播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域外受众的接受效果如何;接受效果如何的关键取决于“价值认同”——人家对你的价值取向不认同,还何谈“接受”?
  臧永清:你是在强调,真正的“接受”其实是由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这两大主体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于是,就必然就有了“双方认同”的这个“必要条件”——但是,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接受主体有着千差万别的“接受偏好”,那么你所说的价值认同的“价值”的具体所指是……
  孙德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因为它着眼于人类普遍幸福,充分诠释和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之间的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追求,超越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界限,所以它也就成为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
  臧永清:这个“价值认同”更多是着眼于传播文本的思想价值。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文学文本还有其自身的独立品质,比如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必然有一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受者的认同问题。
  孙德宏:传播文本形式及其想象意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必须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审美的独特性、共通性。所有文化产品的经典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国为它们都是“独特”的、“原创”的。传播文本所包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异域特色的多少,是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它又因为体现了审美的“共通性”而自然而然地使域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独异”因其独特的本土气质而散发出迷人的异域特色,进而吸引着接受者阅读;“共通”则因其理念相通并符合传播规律而使得接受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甚至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
  臧永清:关于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中的“理想标志”“价值认同”等问题,都是大问题、真问题。接下来,正如你之前所说的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欲实现理想的国际传播还有一些重要的具体操作问题。“好作品”加上恰当的传播手段,才可能促进你所说的“价值认同”,才可能实现比较理想的接受效果。
  孙德宏:业界的具体操作——这也正是我特别期待与你交流的问题。你之前总结了你们的具体做法,如:寻找著名的海外出版社合作、为作家寻求更高的商业回报、寻找经验丰富的译者等等,其中几次强调了“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问题,而且认为这是比较可行并富有实效的操作手段。为什么强调这两点?
  臧永清:商业出版必然面对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首先看你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即便你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也还有个是否“适销对路”问题——受众不了解你,甚至对你有误解,而你的“推销”又做不到针对他的需求……“走出去”都难,又何谈“走进去”?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能比较恰当而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孙德宏:结果,你们因为坚持商业出版而较多地选择了国外版权代理商、国外有实力的出版社、接受方译者……这个逻辑关系清晰合理。作为著名的出版人,你如何看待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在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与合作中的“中间人”作用?
  臧永清:从具体操作角度讲,出版行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国内出版社直接与国外机构联络需要合适的契机,充分用好国外版权代理机构就是契机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一些时刻紧盯着国际市场的国外版权代理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他们既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生活、中国文化,更十分熟悉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版机构的综合实力、图书品类和特色,以及海外读者的接受习惯、接受偏好,而且能够推荐恰当的、高水平的译者。用你的“价值认同”观点来看,他们更了解传受双方的传受偏好和价值认同。一部优秀的中国文学著作,极可能在国外版权代理商的规划下,加上更多的接受方译者的翻译再创作,在海外被打造成畅销书、长销书。
  孙德宏:显然,充分利用好“他者传播”确实是跨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经验。人文社的实践和你的很多思考都给我很大启发。
  臧永清:我也有很多收获。期待有机会再进一步讨论。
  [注]①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②孙德宏,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摘编自《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对谈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的国际传播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这表明传播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文学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让域外受众接受。
  B. 域外接受主体有着千差万别的“接受偏好”,因此为了更好地“走出去”,文化国际传播应该尽可能地学习域外文化,做到“一国一案”。
  C. 人文社首先积极联系有影响力的接受方译者,以此提升译本的传播力度,然后接洽国外版权代理商,可见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D. 在商业出版的经营理念下,出版社应该做好选题工作,做实内容,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只要图书内容好、质量高,就不怕走不出去。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国际传播理想标志的一项是(   )
  A. 中国作家铁凝的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她的作品《永远有多远》泰文版已成为畅销书,创下了单品近4万册的销售业绩。
  B. 人民文学出版社“潮166•中外作家同题互译”项目,通过与海外知名出版社合作,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入海外大众的视野。
  C. 中国作家艾青的作品《南美洲旅行》葡萄牙文版获得巴西最权威的文学奖项雅布提奖提名,并获得巴西高校出版协会奖。
  D.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十分推崇中国古典诗歌,他的诗歌常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来表情达意,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4. 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该文被称为“对谈录”而不是“访谈录”。
  5. 中国现代作家凌叔华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样板,以下是关于她作品传播的概况,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作品成功“走出去”的原因。
  凌叔华在30年代后期与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建立了通信联系。伍尔芙鼓励凌叔华用英文写作自己的传记,凌叔华每写完一章,便寄给伍尔芙并请其修改。后来,凌叔华将这18章集为Ancient Melodies(《古歌集》),在伍尔芙及其丈夫合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发表的第二年,《泰晤士文学副刊》就特别撰文介绍,不久,它还被译成法、德、瑞典语出版,广泛传播。
  【解析】
  【导语】这篇对谈录围绕中国文学出版的国际传播展开,深入探讨了“走出去”与“走进去”的核心问题。两位专家从“理想标志”“价值认同”等理论层面,到具体操作如版权代理、译者选择等实践层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文章不仅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传播的基础,还强调了文学文本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共通性。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的能力。
  B.“传播文本所包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本土经验,异域特色的多少”决定“传播文本的艺术价值”错,根据原文“孙德宏:传播文本形式及其想象意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必须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审美的独特性、共通性”可知,艺术价值由文本的审美独特性与共通性决定,而非由民族文化、本土经验等内容的多少决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谈兵
  高春阳
  偷我家纸皮那损贼,我恨死他了,可惜逮不着他。我家是一楼,房子刚装修完,物流和快递成天来送货,拆下来的纸皮有很多。纸皮是南方叫法,北方叫纸壳子。
  我把纸皮放在家门口,攒多了再一起送去物业指定的垃圾投放点。也不妨碍别人。整个单元,八层楼十六家,就我一家装修,就我一家住人。
  有一天,我发现门口的纸皮不见了,垃圾还在。媳妇说,肯定是被人捡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