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750字。
北京市东城区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 文
2025.4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人工智能(AI)写作最早介入的领域,随着AI算法不断完善,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诗歌文本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写作仍存在明显短板。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演绎一场“常规之外”的灵动舞蹈。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它的写作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就算溢出了常态下的词语组合规范,制造出带有陌生意味的语感,通常也不会脱离“中心”。这样一来,人工智能诗文本就很难通达“神余言外”的境界,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拓展仍是有限的。
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通过不断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因为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工智能诗歌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取材于卢桢的文章)
材料二
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断化、陌生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工智能写诗“短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
B.“敛聚式”意义生成方式
C.能制造出带有陌生意味的语感
D.通过不断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诗”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位作者都认为诗歌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特点
B.两位作者都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打破常规逻辑
C.两位作者都认为模仿是学写诗歌的有效方法。
D.两位作者都认为审美属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小封”创作的诗具有意绪发散、通俗易懂的特点。
B.目前,AI写诗还无法像人类那样表现创作主体的独特情思。
C.“图灵测试”可用于检验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为人类语言。
D.在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时,资料库文本类型不能大相径庭。
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作者主要讨论了AI写诗的局限性。
B.材料二的作者主要讨论了AI写诗的可能性。
C.材料三的作者从技术发展历程的角度肯定了AI写诗的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三,作者的主要观点都是AI写诗的未来堪忧。
5.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AI写诗进行了审视,带给读者很多启发。你认为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应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提供的学习资源?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定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而后法令大行,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嗟夫,世俗之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终。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从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从事。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