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80字。
四川省雅安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025.04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科学家的诞生》中写道:“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
的确,科学必然要求传播。这里的传播至少涉及两个层次:一个是同行之间的传播,另一个则是向外行进行的科普。因此,科学传播可以界定为在确定和理解受众的基础上,将要传播的信息置入特定的框架之内,并借助特定的途径和媒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基于不同修交众和目标,这两个层次是有差异的,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至少包括确定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如何让不同的受众参与进来,如何让科学的声音被听到等等。
行业间的传播,指的是科学家把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确定性”知识通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职刊进行发表,并在同行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由于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交流传播渠道以及反馈机制,因而这种传播有自己特定的边界和圈层,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被视为某种“方言”。
当然,行业间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面向外行的普及,比如大众科普中经常用到的一些专业术语。但从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角度来说,面向外行的普及,所涉及的问题要比行业间科普多。比如如何在尊重科学规范及公众认知方式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的语言转换翻译成外行可以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较于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就不可或缺,因为公众实际上接触到的科学总量一定会超过任何个体可以理解的科学总量,同时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还会左右他们对科学信息的看法,甚至产生偏见。
(摘编自《科学必然要求传播》)
语文试题 第1页 (共8页)
材料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演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能阅读所接触到的信息,而且还会评论、分享、推荐.甚至基于这些信息生产以及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对科普来说,这一方面是机遇。因为通过评论、分享和再创作扩大了相关信息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是挑战,因为一旦他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存在科学上的错误,就会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甚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科学传播效果最大化,需基于受众差异,将信息置入特定框架,并选择特定的途径与媒介。
B.行业间的科学传播有特定的边界和圈层,使用他们独特的“方言”,在同行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C.面向外行的科普需在尊重科学规范和公众认知方式的前提下,将专业语言转换为公众容易理解的表达.
D.因公众接触的科学总量远超个体可以理解的科学总量,传播科学精神和方法比传播知识更不可或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评论、分享和再创作能扩大科普信息传播广度,但因缺少鉴别能力,传递的多是错误信息。
B.针对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乱象,各地卫健委可以在官方媒体开设专栏,向公众科普健康知识.
C. “狗尾巴草煮水”不能治疗近视,因为视频中的孩子其实最假性近视,眼睛经过休息后,视力就恢复了正常。
D.判断一种药物或措施有无效果需用随机对照试验,这是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能避免所有偏倚。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科学传播的价值,然后从两个层面阐述传播的特征。
B.材料二中“斡旋”指媒体对需要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筛选、核对、审查等把关行为,
C.材料二用“营销号夹带私货”类比,指出公众传播错误信息会给科普带来挑战。
D.材料三针对一则广泛传播的短视频进行科学辟谣,案例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4.融媒体时代,科普工作者应如何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提到面向外行的科普要“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在材料三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望江楼观竹
肖复兴
一辈子没有看过这么多品种的竹!
以前到成都,也曾来过望江楼,似乎没注意到这里有这么多品种的竹,那时,走马观花,只注意薛涛井、崇丽阁、吟诗楼等游人烂熟的去处。其实,还是那些竹,那时悄悄站在这些风光万
语文试题 第3页 (共8页)
年且穿凿附会的景点身旁身后,它们不说话,甚至连悄悄提醒我一下都不曾有过。然而人和自然本有天然的感应,如同人与人一样,息息相关或心心相印。
望江楼实在应该叫竹园更贴切。这里拥有一百多种不同品种的竹,可谓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