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720字。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推崇《诗经》提升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其对道德的提升作用远超礼和乐。
B.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C.材料一指出,孔子的“诗教”观影响了白居易、杜甫等文人关注现实的创作倾向。
D.儒家“六艺”教育强调德教为先,但也并没有忽视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体现了圣君的道德教化作用。
B.儒家“民贵君轻”思想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统一性。
C.孟子讲存心养性,荀子提出“以诚养心”,这说明他们俩修身方法是一致的。
D.儒家要求君子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为完成此历史使命,君子每天要“三省吾身”。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注重修身立德”观点的一项是( )
A.“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B.“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C.“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中提到的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