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020字。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山水游记 专题练习题
山水游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作者描绘自己在旅途中所见的自然风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材中的《山峡》《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都是游记作品。这些情感丰富多样,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思考,也有对理想的向往追求。
山水游记的兴起与发展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为逃避现实而寄情山水,开始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描写山水景物的游记散文开始出现。课本中《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是魏晋山水游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展现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标志着山水游记的雏形。此时作品还多与隐逸思想结合,如《与朱元思书》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表达超脱世俗的追求。
唐宋时期兴古文运动,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山水游记类散文便大量涌现。“唐宋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移步换景”手法细腻描绘自然,并融入贬谪后的孤寂情感,通过自然意象寄托个人际遇,实现情景交融。宋代山水游记尤重理趣,如《醉翁亭记》借山水抒写“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石钟山记》则以游记为媒介阐发“事必目见耳闻”的哲理,赋予山水游记说理性;《记承天寺夜游》虽属短章,却以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明代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使晚明小品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晚明小品文注重性灵与生活情趣,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以极简笔法勾勒雪夜孤寂,暗含遗世独立的情怀;袁宏道《满井游记》展现市井生活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学者游记则科学考察与文学性并重,如《徐霞客游记》兼具地理价值与文学价值。
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清代散文的发展中,讲求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桐城派独领风骚,方苞、刘大櫆、姚鼐被视为桐城三祖,姚鼐《登泰山记》写日出景象气象万千,动人心魄。清中期袁枚的山水游记如《游桂林诸山记》《游丹霞记》《游黄山记》等,有一股潇洒脱俗的韵致。
山水游记的特点
1. 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展现自然景色的变化。
2. 注重对山水景色的描写,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动。
3. 作者在写景时常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或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或抒发人生感慨。
4. 游记中游踪串联全文,绘景抒情是写作重点。
山水游记的阅读方法
梳理游踪,理清结构
1.明确写作顺序:山水游记多采用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定点观察(如《湖心亭看雪》)、时间顺序(如《三峡》四季变化)等写景方式。
2.抓关键词句:通过方位词(“自”“至”“由”等)或时间词(“朝”“暮”“春”“冬”等)梳理游踪,分析段落层次。例如《醉翁亭记》以“环滁皆山”起笔,按“山→亭→景→人”的线索展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