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5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B.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偏向抒情诗,而无戏剧。
  C.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
  B.《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C.《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D.《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4.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寻找生命的主宰
  李林峰
  庄周写完《逍遥游》和《齐物论》之后,决定先辍笔一段时日,整理一下心绪。这天,梓庆邀请庄周去他家喝酒。现在的梓庆已经七十多岁,可面容不显老,看起来和庄周差不多大。他很热情地接待了庄周,并且亲自给庄周斟上了一杯米酒。庄周端起酒杯,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大声赞美道:“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