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370字。

  北京市燕山地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25年4月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学校组织开展了“春契知行・躬耕共赴”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你们小组分三个主题完成了实践任务,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相关内容。
  主题一  遇见春天
  我们在节气里遇见春天。当立春的嫩芽顶开冰霜,惊蛰的雷声震落枝头残雪,清明的杏花在细雨中绽放成诗行,雨水给麦苗绣出翡翠镶边,我们便与时令相逢。这时序密码的流转千年,带我们次第领略大美春光。
  我们在诗文中品位春天。当“吹面不寒杨柳风 ”唤醒沉睡的土地, 当渐迷人眼的乱花跌进湿红的锦官城,当 "  【甲】  " 惊飞《春》里赶趟儿的蜜蜂......我们不断在书页间与烂漫春光相遇,与每个热爱生活的灵魂相遇。     
  1.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是否有错别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因为在此处表达的是“巨大的雷声使冰凌掉落”的意思,所以“震落”一词中有错别字。
  B.因为在此处表达的是“仔细体会”的意思,所以“品位”一词中有错别字。
  C.因为在此处表达的是“珍贵的宝石”的意思,所以“翡翠”一词中有错别字。
  D.因为在此处表达的是“颜色鲜明而美丽”的意思,所以“烂漫”一词中有错别字。
  2.下面四句诗歌,填入文章【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杨花落尽子规啼                       B .儿童急走追黄蝶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千树万树梨花开
  3.文中划线句子表达欠妥,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 分)
  答:                  
  主题二  解读春天
  国家植物园通过科学布展与诗意造景,将植物物候转化为春日篇章。
  每年三月下旬起,园内各类鲜花以时序为轴争奇斗艳【甲】西山脚下的“桃花溪”首当其冲奏响的春曲,数十株山桃沿叠石溪流怒放,呈现出"桃花流水杳然去"的诗情画意。海棠园巧用地势,借800余株海棠构建出别具一格的时空布局:东区以 "起因亭" 为核,花溪路蜿蜒于海棠花间,配以各类诗词石刻,营造出古典雅韵【乙】西区则以西山为幕,海棠依坡地层叠,配以大片人工草坪,展现出现代园艺美学。东西两区以春为笔,生动演绎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园林设计真谛。
  樱桃沟、丁香园、牡丹园等园区设计也将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样本。
  4小组成员在讨论在【甲】【乙】两处标点符号时有分歧,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5.你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争奇斗艳        B.  首当其冲      C. 诗情画意         D.别具一格
  主题三  耕耘春天
  春耕春种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重要主题。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晨雾沾湿蓑衣,老农弯腰插秧,寄托丰收的希望。②扎进水田的青秧,恰似少年在课堂上书写的青春诗行。③铅字如种,公式似苗,奋斗的汗水浸透纸张。 【甲】 里寻找逻辑根系,  【乙】 中窥见世界平衡, 【丙】 处捕捉生命密码,时钟的脚步丈量奋斗的里程。
  土地教会我们延迟满足的智慧——稻穗要经历数十次日升日落才肯弯腰,灵感要在反复练习后方能闪现。④我们坚信,此刻的埋首,终将在蝉鸣的盛夏,换来光阴的垂穗。
  7.根据小组意见,在文中的【甲】【乙】【丙】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酸碱中和  函数图像  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 酸碱中和 函数图像                   C.函数图像 酸碱中和  光合作用             D. 函数图像  光合作用 酸碱中和   
  8.文段中的第①—④句是小组成员从多角度对“耕耘春天”的理解。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2分)
  A.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第④句   
  二、古诗文阅读  (共17分)
  (一)默写,完成9-11题。(共4分)
  9.夜来城外一尺雪,            。     (白居易 《卖炭翁》(1分)
  10.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分)
  11.古诗文中作者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哲思。同学们梳理相关的意象和典型例句,“月”是其中之一,你为之选择的典型例句是“   ①    ,   ②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3分)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12-13题。(共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